什么是“灵魂伴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灵魂伴侣”?图源:网络。

从哲学角度解释

“灵魂伴侣”这个词可能是对亲密关系最至高无上的评价了,但却仿佛如海市蜃楼一般虚无缥缈。关于“灵魂伴侣”的哲学解释要追溯到公元前385年,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录了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的理论观点:人类本来长着四条腿、四只胳膊和一个有着两张脸的头颅,但宇宙之神宙斯害怕人类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两半,迫使人类穷尽生命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在一生中,人的其中一半总是在寻觅另一半,使得自己达到完满[1]。

从神学角度解释

从神学的角度解释“灵魂伴侣”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在神学的观点中,人是有三部分组成:灵,魂,体。灵是指人接触“神”的器官;魂是人的心思、情感和意志;体就是指人的身体。所以,“灵魂伴侣”在神学里被认为是追求灵和魂的合一,即两个人达到心思、情感和意志的相容和一致。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

“灵魂伴侣”表示两个人之间存在特殊的亲和力、理解力,和强大的情感纽带,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样的情感经历似乎并不会发生在在任意两个人之间,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能以这种方式与我们产生共鸣,而大多数人却不会呢?我们的另一半到底是不是灵魂伴侣呢?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我们查阅了近些年的心理学文献,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灵魂伴侣”之间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情。

本文共计3千余字,阅读时间预计约9分钟。
只存在于“灵魂伴侣”间的4个特殊体验

1. 灵魂伴侣间的火花是两个右脑在“无声对话”时产生的情感共振

产生情感共鸣的原理是两个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两个人的右脑在进行“对话”。图源:网络。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原理是两个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两个人的右脑在进行“对话”[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两个右脑之间的“对话”并不仅限于语言的内容,在依恋的情景下,右脑和右脑之间能产生很多隐形的交流方式,如:听觉产生的韵律,声调的规律。右脑比左脑的分析能力弱,右脑并不擅长于分析语言里包含的逻辑关系,但右脑对我们语言背后的“背景音乐”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往往是我们感知不到的,就是所谓的无意识状态。所以右脑对于说话背后产生的情绪,如:压力、喜欢、厌恶等情感十分敏感[3]。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白居易《琵琶行》

所以,当我们被另一个人深深吸引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我们会从这个人的声音中体会到一种特定的心情,或者“听到”除语言之外的另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告诉着我们,我们很喜欢这种感觉。而在灵魂伴侣之间,这样的感觉发生得很频繁,而这种情感体验被右脑暗中“偷偷”记录了下来,当右脑的“心情日记”写满了这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后,灵魂伴侣的关系就会在无意识中融入对方,从而产生心思、情感的相容和一致性。

2. 眼神的互动会影响对方的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神会相互影响对方的意识。图源:网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Silvan Tomkins 开创了情感理论和脚本理论,他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眼神的沟通在灵魂伴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眼睛用来表达、接受、分享情感,很多人之所以恋爱或者成为灵魂伴侣是因为人们允许自己的眼睛被对方直视也愿意去看对方的眼睛[4]。

Tomkins博士认为眼神间的互动是最亲密的行为。通过眼神交流,人们会体会到产生兴奋的共同意识,而且双方的眼神会相互影响对方的意识。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实验数据表明,相互有好感的人通过眼神互动的次数和对视的时间都高于平均水平。灵魂伴侣间通过眼神的沟通传达着兴奋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在“暗送秋波”的互动中相互影响着对方的意识,从而在一次次“眉目传情”中将兴奋的感觉加强,最终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振。

3. 情感共鸣是一种将情感“传染”给对方的过程

相似的情感会“传染”给另一方,并在另一方的体内激活。图源:网络。

灵魂伴侣间的情感共鸣是因为两个人产生了相似的情感。研究人员发现,灵魂伴侣间当其中一方产生相应情感的时候,相似的情感会“传染”给另一方,并在另一方的体内激活,像照镜子一样复刻对方的情感。这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自我最内在的部分通过有形的情感表达而彼此沟通。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情感共鸣的产生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弱强度,在深度的情感接触时,灵魂伴侣之间的情感共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深并且持续下去[3]。

我还没说可惜 你已经在叹息 不可思议的默契 —— 林夕《爱你等于爱自己》

灵魂伴侣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就在于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如同伯牙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人知面又知心,而这样的默契可能并不需要日积月累的磨合,那种“倾盖如故”的共鸣会如电光火石一般穿透血脑屏障,直击大脑中枢神经,释放如核聚变一般强烈的脑电波。而这种共鸣却如同感冒一样在灵魂伴侣之间传染,从而留下相似的情感印迹。

4. 婴儿时期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年后找到灵魂伴侣

对眼前人敞开心胸吧,因为相互信任是产生灵魂伴侣的基础。图源:网络。

灵魂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取决于双方的信任程度,只有完全相互信任的双方才能产生上述的情感共鸣。而这种与另一个人产生亲密关系的能力被称为亲密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亲密能力,这个差异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婴幼儿时期。加拿大湖首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对于抚养人的安全感决定了孩子成年之后的亲密能力,奠定了今后恋爱关系中的信任基础[5]。

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 徐志摩《好久不见》

相互信任是产生灵魂伴侣的基础,只有能信任彼此的两个人之间才会共享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在婴儿时期没有从抚养人那里得到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在成年后很难建立对他人的完全信任,因此亲密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将导致他(她)遇见灵魂伴侣的几率减少。所以,不要抱怨遇见灵魂伴侣的几率太低,不是你始终无法遇见他(她),可能是因为你不够信任你的眼前人!

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徐志摩

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灵魂伴侣只存在于理论中,在现实中能真正能做到心思、情感和意志完全相容和一致的灵魂伴侣并不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位最具默契的另一半。

灵魂伴侣并不是一段高不可攀的圣洁爱情或者高山流水般的完美知音,其实很多存在于灵魂伴侣间的特殊体验我们也曾或正在经历,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缺乏信任和亲密能力而没有发现眼前人的“灵魂”,我们不用“问世间情为何物”,也不用叹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们只用敞开胸怀,“做一个幸福的人”,去拥抱“春暖花开”!

从此,知音不难觅,知己不难寻!

参考文献:

[1]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Symposium by Plato.

[2] Dorpat, T.L. (2001). Primary process communication. Psychoanalytic Inquiry, 3, 448-463.

[3] Schore, A. (2012). The Science of the Art of Psychotherapy. New York: Norton.

[4] Tomkins, Silvan S. (1962/1991), 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 New York: Springer.

[5] Rotenberg, K. J. (1995). The Socialisation of Trust: Parents’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8(4), 713–726.

原创作者 | 吉夕心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首席编辑) 审稿 | 心上田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审稿人)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 | 一批有志于推广全民科普、为传播科学知识做出贡献的基础科研工作者 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