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在正史《三国志》中,魏延都是蜀汉后期在军事上的中流砥柱。但根据小说的说法,魏延因“脑后有反骨”,并不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死后,更是秘密派遣马岱作为内应,一刀砍死了意图反叛的魏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临终前确实留下了一个暗桩,他不仅用计除掉了魏延,还诛杀了蜀汉的另一个隐患——杨仪。

在诸葛亮的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魏延和杨仪是他不可替代的左膀右臂。魏延,他出身低微,被先帝刘备拔擢于行伍之间,曾官拜汉中太守,有万夫不当之勇,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杨仪,乃是蜀军中数得着的后勤专家,他能快速的“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同时还能帮助诸葛亮制定军法,维持纪律。

虽然魏延、杨仪皆为才华横溢之人,但令诸葛亮苦恼的是,两人皆眼高于顶、恃才傲物,进而心胸狭窄。由于性格上的冲突,导致魏延和杨仪关系非常糟糕。在军事会议上,杨仪经常凭借口舌之利讥讽魏延。魏延虽然说不过杨仪,但是却敢直接动刀子,吓得杨仪泪水涟涟。

对于魏延和杨仪的争端,强如诸葛亮都无法调和,只能凭借自己的威权,勉强压住了两人的内讧。因此,魏延和杨仪虽然有才,但均为影响蜀汉军国和谐、平稳的定时炸弹。对于这一点,甚至连东吴孙权也看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酒宴上,孙权就曾对蜀汉使节费祎说:

“告诉诸葛丞相,贵方的魏延、杨仪均是牧竖小人,虽然有点鸡鸣狗盗之才,但终究上不了台面。诸葛丞相活着的时候,他们或许会很消停,如果丞相一旦不在了,这两家伙必然造反。因此,我希望你们早作打算!”

对于孙权的说法,费祎却以沉默应对,但是他的副手董恢却坐不住了,“如今曹魏势大,不得不任用这两个小人,总不能因为江上风波大,就把船桨丢掉吧!”言下之意就是,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杨仪不是啥好人,用他们不过是权宜之计。从更深层次来分析,诸葛亮恐怕对自己的身后事已经早有安排,根本无需孙权费心。

那么诸葛亮在身后会如何应对魏延和杨仪呢?其关键实际就在这个费祎身上。费祎不仅是诸葛亮的托孤重臣,同时也是计除魏延、杨仪的秘密特工。

费祎,字文伟,他出身不算太高、资历非常浅,但与诸葛亮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百官曾出城数十里相迎。诸葛亮不仅没有怎么理睬众人,反而见年纪最轻的费祎请入自己座驾中,使得众人“莫不易观”。在笔者看来,费祎从很早时候起,便成为诸葛亮安插在群臣中的暗桩,负责监视百僚。

从表面上看,费祎忠厚老实,和谁都说得上话。因此在杨仪和魏延发生冲突时,费祎总是那个做和事佬的人。因此《三国志》评价:

“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也就是说,魏延和杨仪能勉强和平共处,都是费祎匡救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诸葛亮死后,费祎对于魏延和杨仪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首先,诸葛亮遗命杨仪统领全军,带领士卒们撤军,令魏延断后。然而魏延不服杨仪,不仅拒绝了退兵的命令,而且想要夺取兵权,继续北伐。

在这节骨眼上,费祎出马了。他先是假意支持魏延的“继续北伐”计划,并说:“杨仪,刀笔吏也,不会打仗,到时候肯定无法违抗你的命令”。在稳住魏延后,费祎夺马而逃,将魏延的虚实全部告知了杨仪。在获取重要情报后,杨仪果然取得了优势,使马岱顺利斩下了魏延的脑袋。

魏延死后,作为维护政治平稳交接的杨仪又成了祸患。原来,杨仪自负其才,因为自己一定能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谁知诸葛亮认为杨仪心胸狭隘,无宰相之才,因此命蒋琬继承了自己的相位。

对于这样的安排,被完全架空的杨仪怨言不断乃至于指天骂地,众同僚皆不愿与其交往,唯有费祎与他“关系良好”。一日,费祎到杨仪家做客,谁知杨仪却说: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也就是说,丞相去世,我若举兵投靠魏国,哪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我后悔啊!

然而出乎杨仪意料的是,费祎这位“知心小弟弟”本就是帮助诸葛亮盯梢魏延、杨仪二人的暗桩。对于这一点,老谋深算的孙权看出来了,但是魏延和杨仪却完全没有注意到。

杨仪说出这番大逆不道的话后,费祎立即向后主刘禅告密,而杨仪也因此被剥夺一切官职,最终死在了流放地。

由此可见,费祎的城府和腹黑简直深不见底,强如魏延和杨仪都受到了他们的蒙骗。虽然杨仪、魏延皆是人才,但没有诸葛亮的制约,两人难免会犯上作乱。若造成蜀汉内讧,导致魏、吴交侵,乃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诸葛亮、费祎计除二人的奇谋,维护了蜀汉未来30年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