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广州,人们提到河南、河北时,不一定是指中国的河南省和河北省。因为,在广州,也有河南河北之分,并且这种叫法已有许久的历史,“老广州”喜欢把珠江以南称为“河南”,把珠江以北称为“河北”。清代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也曾描述过广州的河南:“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可见“河南”的名字一直比“河北”更经常听到和提到,河南在建国初期是广州下辖的一个行政区,一直到1960年8月,河南区才改为海珠区。

其实,广州的“河南”命名,在东汉时期就有了。今天,珊珊三丫头带大家一起到广州“河南”的起源地“下渡村”的杨孚宅探访一下。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珊珊三丫头在下渡路大街穿梭,走进那密密麻麻握手楼时,发现下渡村已成为“城中村”,不再是昔日田园,已成为都市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到巷子口,先看到一个“杨孚故里碑”,在碑的正中写着“杨孚故里”,下边有杨孚故里介绍及指引一张地图。在杨孚故里的介绍中,有一句话是特别吸引人眼光的,上面写道:“称杨孚所住之地为河南,广州河南之名,自此而起”。清楚地指出了“下渡村杨孚所住之地”便是广州“河南”名字的起源地。那么,这个杨孚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把他所住的地方称为“河南”?

杨孚,是东汉时议郎,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居住在今天广州人海珠下渡村。东汉的史册上明确的记载着杨孚,他对岭南文化具有先驱的意义,是岭南地区晋身朝廷要员的第一人。他担任议郎时,为官清廉,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礼制。他所写的《南裔异物志》,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专著,也是岭南第一部学术著作,开创粤人著作载入史志的先河,对岭南有开创性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记载,到了晚年,这位东汉的大学者杨孚从当时的都城河南洛阳辞官回到如今海珠区下渡村的家,隐归故里。他带回了几株河南洛阳的松树,并把松树栽种于自己居住的宅子前,说也奇怪,当年冬天,没雪的广州竟下起雪来,松树挂满白雪。人们说:雪是受杨孚感召,从河南来,杨孚把河南洛阳的瑞雪带回了广州。于是,人们杨孚所住的地方称为“河南”,广州的“河南”与中国的“河南省”终于找到了关联,只是,此“河南”又非“彼河南”了。

杨孚当年所居住的地方在下渡东约一巷,其实离“杨孚故里碑”不远,根据地图的指引很快就找到了。在小路的入口处,用麻石立了一块碑,碑嵌在路口的门楣上,上面写着:“杨孚井,癸已年立”。从小路口进去,从前杨孚居住的地方,如今已是城中村密密麻麻的房子,巷道很窄小,外面阳光明媚与这里没有什么关系,密密的房子城中村“握手楼“让阳光难以照进来。

沿巷子往内走,走到深处,看到一口充满了岁月感的水井,这口水井便是“杨孚井”,目前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晚年,杨孚隐归故里,故住的地方就在。珊珊三丫头沿着村的小道向内寻找,走了一段路,看到路的一边,从路口进去,就是当年杨孚的住宅。在我眼前出现的只有一口不起眼的井:杨孚井。这口井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古迹之一,这里是杨孚从前住宅的所在地,这口井是唯一留存下来的遗迹,距今有1900多年的时光。此时,杨孚的住宅早已岁月中湮没了,只留下杨孚住宅后花园的水井流传至今 ,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把它命名“杨孚井”。

珊珊三丫头走近观察“杨孚井”,这口井原是原生红砂岩层中天然凹穴,红砂岩层层纹理清晰可见,有种非常原始的风味。可能是因为地面的升高,村人用青砖、花岗石砌在井身上部,还用水磨石修筑井台。此时,珊珊三丫看到井的一边放着一个水桶,显然村民还在使用这口井的井水,井上有一个铁盖,揭开向下看,井内的水量很大,井水离井口很近,几乎伸手可触。

此时,周围静静的,眼前的这口“杨孚井”显得如此沉默孤独,身处不见天日的深巷中,井身周围长满了青苔,而井口早已斑驳,告诉人们这里有古老的故事。杨孚井的留存,是一位杰出岭南学者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因他住所而得的“河南”起源说,不管是真是假,在他的身上,我们古时广州人的努力,也激励我们一代代广州人要努力。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旅行吗?你知道广州也有个“河南”吗?你知道广州“河南”的起源吗?你有想过原来广州的“河南”与“河南省”还能有关联?你听过杨孚的故事吗?如果只是留下一口古井的景点,你是否会来看看?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