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款北斗二号兼容型用户机。该设备能够提供定位、测速、导航、定时等功能,可分别在北斗二号星座、GPS星座、北斗二号与GPS双星座的兼容下实现。 新华社发

卫星导航与互联网、移动通信,并称为21世纪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技术,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目前,60%以上的信息与定位和时间有关。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法,最终决定采用三个阶段实施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由粗到精,由区域到全球的跨越。

1983年,我国专家提出了双星导航定位的设想。随即,国家有关部门、用户及研制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基础研究,形成了“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概念。

1986年,该项目经批准开始进行预先研究,并于1989年成功利用已有的两颗C频段通信卫星进行了定位原理的试验。1993年,我国进一步开展了双星定位系统地面试验,从而奠定了全面建设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基础。

1994年,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经国家批准正式立项,标志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一阶段正式开始。2000年,两颗后来被称为“北斗一号”的卫星成功组建导航试验系统,实现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零的突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双星有源定位导航,其定位精度为20米,最大特点是每次可发120字的短信。

2000年4月18日,国际电联批准了中国申报的导航卫星的频率和轨道。但根据国际规则,如果不在国际电联内合法登记,或在登记后七年里没有使用该频率,该国的卫星就无法合法地使用该频率资源。

然而,一颗卫星的研制周期一般是五年,可北斗二号立项已经是2004年,这意味着留给北斗二号的时间只有三年。立项后,“北斗人”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07年4月14日发射了第一颗北斗二号卫星。经过三天的在轨测试,2007年4月17日晚上8点,在最后4小时的期限内,地面收到了卫星发射的信号,并得到了国际电联的官方认定——我国正式合法拥有了七年前所申报的空间位置和频率资源。

到2012年,我国已经建成了由14颗北斗二号组成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其定位精度提升到10米。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第二阶段顺利完成。

第三阶段从2009年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由30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组成的世界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定位精度为2.5至5米,每次短信字数为1000字。同时,它还增加了卫星搜救功能和全球位置报告功能。

未来,我国将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立起天地一体(包括太空、地面、水下、室内)、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这将使我国时空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满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需求的同时,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作者:庞之浩,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