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清朝晚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其为三代以下第一人,也有人因他铁腕镇压太平天国,而称其为曾剃头,所以章太炎先生认为他“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但毛主席对曾国藩评价甚高:“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抗曰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书法是他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 是他们综合认知水平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曾国藩作为清代士族的典范,功业彪炳,文辞流世。对书法的理解和实践也有独到之处。

后世人对曾国藩书法的评论大多倾向于正面,多为赞颂之词,欧阳兆熊对曾国藩书法风格的流变概括为:“文正一生凡三变,书字初学柳诚悬,中年学黄山谷,晚年学李北海,而参以刘石庵,故挺健之中,愈饶妩媚。” 反面的评价不多,但也有,如王潜刚《清人书评》 “……曾国藩,开府两江,功业文章震一时,古文尤能卓然自立,惟于书真是门外。” 小编以为这样的论断偏向于情绪化,失之理智与公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一生几经宦海沉浮而从不气馁,屡败屡战却从不服输、不言败,身上有一股冲天的倔强之气,这样的性格也在书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曾说“日内思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儒家中和之意溢于言表。

曾国藩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古人作文、作字之法,全在“气”字上用工夫,古人优秀的文章之所以令人不可企及,究其原因所在,不在于逐字逐句之间,而是行气与众不同,其精要之处亦在于行气。这样的文艺理论也被曾国藩应用于对书法的评鉴:“古人优秀的法书,未必尽合于法度,其过人之处在于气盛、气畅,如果气不贯注,虽然笔笔有法,则不足以称得上是佳作。”

对于学习书法的方式,进阶的次第,曾国藩也有独到的见解:“大约书法不外羲献父子。余以师羲不可遽几,则先师李北海。师献不可遽几,则先师虞永兴,师虞不可遽几,则先师黄山谷。二路并进,必有合处。”意思是想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可以循序渐进,其中取法黄庭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然后学习虞世南,再以虞世南为跳板达到师法王献之的目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先学习李邕,以此为阶梯,学习欧阳询,上溯王羲之。两条路齐头并进,最终落实到二王一脉的魏晋风格上,不失为理想的学习书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