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一章》

老子这段话,咋看之下,可能让人晕头转向,什么知不知,又什么病不病的。到底老子是知还是不知,是不是有病该吃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相信老子是道家的祖师,绝对不会无病呻吟。仔细研读这段话,会发现他的行文非常简洁,这也是先秦文学的特色,且尝试逐句来解析老子的这段话。

“知不知,上”,以知为不知,自己有知识学问,却自认为没有学问,这是上等人。作为一位高明之土,什么都知道,了解一切,但是他很谦虚,甚至有时候装糊涂,虽然一切都知道,外表显露出来的是不知,这是第一等人。

而有些人跟上面的第一等人则相反,自己胸中道德学问不到家,不懂反而装懂,不知道装作知道,本来没有知识,却自以为有知识,强不知以为知,这是一种弊病,这种人就是有毛病了。这就是“不知知,病”。这是人生的一大病根,是千万年来人类的通病。

老子接下来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是《老子》行文的一种语法,是说道理的开始,常常引出因果关系,有因为、所以的意思。“病病”,两个相同的字叠在一起,这是古文的一种语法,一般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一个字是名词,古文常有这样的语法,例如“使使”,意思是派遣使者,刘邦善于“将将”意思是刘邦善于管理将领。回归原文,圣人懂得这种病的道理,讨厌这种病,他不求知,因此他就不犯这种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强不知以为知

自己的知识学问不到家,却还要强不知以为知,孰不知在内行人看来,自己有多少斤两,别人看得一清二楚,那已经不仅仅是知或不知的问题,还是诚信问题、人品问题。

一般的凡夫追求的是知,知道得越多越好,不断地做加法;而圣人追求的却是不知,知而不知,不断地做减法。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不知为知,那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人往往不是科学家,而是不太懂科学的人。因为真正的科学家知道“科学”这个概念内涵太深了,实在不容易讲清楚,轻易不讲科学。而科学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的所谓科学理论,也许一百年之后就被新的理论否定了。曾经的地心说被认为是正确的,现在我们都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牛顿力学被认为是科学的理论,后来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在接近光速的高速世界就要用到相对论理论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曾经有学生恭维他知识渊博。他在桌子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他说:“大圆圈的面积好比我所拥有的知识,小圆圈好比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这两个圆圈外部就是我和你们都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周长要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里可以看出芝诺的谦虚,他也很好地解析了知识和无知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学问越多,接触到自己不了解的范围也越大。无知的人压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孔子曾经教导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正视自己的知识和无知,这是正确对待知识学问的态度。

知道就承认知道,不知道就承认自己不知道。有些时候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坚持自己的知道,就是在坚持错误。因此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保持一颗空杯的心,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最后连高明的医生扁鹊也只好看着他摇摇头绕路走了。

3、知不知,难得糊涂

一般人皆追求学问,希望学问越多越好,而大学问如苏东坡,他也曾经感慨“人生识字忧患始”。一个人的痛苦和烦恼,有时是因为知道得太多,所谓知识越多痛苦越大,学问越好烦恼越深。

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家庭关系、婆媳关系不能和谐,往往是知道得太多,不能知不知,不能难得糊涂所造成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鱼都不在这里生存,一个人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就没有人愿意跟他共事。因为他知道得太多,计较得太多。

佛学教人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道家教人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见而不见,知而不知,难得糊涂,这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