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欢迎来到我的“读书破万卷”专栏。你可以点击右上方“关注”小播读书,或在文章底部“订阅”本专栏,阅读超过300篇精品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道家思想中,有几个核心的关键字比较重要,一个是道、一个是弱、一个是无。

“无”字在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出现了上百次,足以见其重要性。无究竟有什么内涵和意义呢?

道家思想非常崇尚自然之道,就是按照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我们经常说顺势而为,其实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往往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你非要逆风飞翔,往往吃力不讨论。而大自然的规律和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无”,按照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自然进化法则,大自然其实并没有什么终极的目标,而是随机选择和进化的结果,这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无”,也就是没有特定的目的。

老子《道德经》里面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所谓的“仁”,把万物都以“刍狗”看待,刍狗是一种古代祭祀用的稻草编制的祭祀品,用完了就没什么用了,这里老子用刍狗来说,其实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厚此被彼,也可以理解为天地对待万物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人类社会,道家思想为什么要强调“无”呢?在庄子《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无功和无名就是单薄名利,这是圣人的“无”的境界。

但其实在这些“无”的背后,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对欲望的克制,回归自然本性,才是他们的目的。因为“无”的对立面就是“有”,在佛学中说“起心动念”是一个人欲望的开始,也是一个人烦恼的开始。在道家思想中其实类似,如果一个人抛弃“无”开始去追求“有”,那么就表示打开了人性贪婪和欲望的潘多拉盒子。

“无”就是什么都不做吗?当然不是,而是不刻意为之,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违背自然法则。

在《庄子·刻意》这一篇中,庄子列出五种人,他们所追求的分别是“亢、修、治、无、寿”。庄子说,那些刻意追求高尚品行,试图超越现实的人,是山林之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行为恭俭辞让的人,只是追求修身而已;那些贪图功名,制定君臣礼仪的人,只是追求治国而已;那些整天依傍在山泽,栖身于旷野,整天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人,只是江海之士,是逃避世俗的人;那些像熊一样站立,像鸟一样展翅的人,只是追求长寿而已。这些都是刻意为之的表现。如果不刻意就显得高尚、不讲究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名就能治国、不置身江海而能闲游、不练习引导而能长寿。这看似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有。淡泊一切到了极点,而一切美好却会随之而来,这是天地的大道,是圣人的表现。

在这一段描述中,庄子阐释了圣人之道,在于“不刻意”,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是类似的意思。所以,道家思想并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为之。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实这里就说了,并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但不争,这里的“不争”体现了一个态度,“争”什么?当然是“功名利禄”等等一切外在的东西,所以老子说“为而不争”说的就是不要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这种态度就像“水”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引用“水”来说明道家圣人的态度,就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真正厉害的人,真正得道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在于“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