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喝茶,要从一个国民品牌说起——猴王牌,茉莉花茶。以老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无论家里有没有饮茶的习惯,猴王茉莉花茶都是必备之物。茶米油盐酱醋茶,开门过日子,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人间造物

酒罢去,茶飘香

那时爸爸还年轻,偶尔会招呼一些工友来家里喝酒,这个时候,妈妈一般会在开席之前给爸爸和他的朋友们泡上浓浓的一大“壶”茶。

茶壶是很久之后才有的器物,最初的印象里,泡茶的容器是一个大茶缸子,里外都是白色搪瓷,外侧绘有红绿相间的牡丹花,内侧因为经常盛茶水的缘故,缸底已经被沁入了茶叶的红褐色。

喝茶用的是吃饭用的瓷碗,那时的瓷碗花色很少,开片很厚,拿到手很重。到上大半碗茶水,用手托着碗底,厚厚的碗底正好可以防止烫手,大拇指扶住碗沿,凑近到嘴边,轻轻地吹走表面茶叶沫,抿一口茶水下肚还要砸吧咂嘴才算尽兴。

茶叶自然是猴王牌茉莉花茶,几块钱一包,叶多梗少,茶香浓厚,经久耐泡,好喝不贵。每次喝完去买新的,爸爸都要嘱咐一定要”一级“的。

酒宴散去,叔叔大爷们自然少不了还要再来一波”铜壶煮三江”,酒劲正酣,借着茶香,天南地北地吆喝一通。

尽管现在已经知道,喝酒之后饮茶不能起到解酒的作用,并且会加巨肝脏的负担,对健康很不好,但是酒后饮茶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陋室茶花香

社会实践第一课:学会端茶倒水

走到工作岗位之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儿是泡茶,给前辈、给领导、给客户。刚开始的时候懵懵懂懂,公司里来了客人,看有经验的同事都会主动给客人泡杯茶送去,自己也有样学样儿,等下次再来客户的时候也如法炮制,想给领导和客户留下些好印象。可是总有些尴尬,领导正和客人寒暄呢,自己捧着茶壶直眉楞眼地闯进去,也不知道说什么,总是手足无措地放下茶壶落荒而逃。

好在时间久了,这事儿也能熟能生巧,多少摸到些门道,知道该什么时候去送水,送水的时候该怎样寒暄才不会尴尬,也研究了一些与茶有关的常识,碰到好茶的客人,还能多聊几句,拉近彼此的关系。

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只要有条件,都会给泡杯热茶,谈谈这茶的口感、味道、色泽等等,甚至泡茶用的水都可以是很好的谈资。

有一件印象很深经历:谈过一个单子,客户是一对母女,母亲五十岁左右,女儿二十多岁,给女儿买结婚用的家具,碰方案用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最后在签单环节上僵持不下,大家都有些疲惫,我就给那个准新娘一罐可口可乐,给那位母亲和我自己各泡了一杯红茶包。没想到就这个细节打动了客户,首先客户认为我很细心,可以为她们提供负责任的服务,另外,那个老母亲也是个老茶客,尤其对红茶情有独钟,这样一来我俩就找到了共同话题,就此打破僵局,顺利签下笔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朋友送茶

一碗洗心茗,一瓣劫前香:甘醇鲜香,环肥燕瘦

喝茶就像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还没习惯,就开始喝茶了,喝着喝着就会发现,越来越适应茶叶带来的苦涩,一天不喝都觉得浑身没有舒展开,至此算是彻底走上饮茶的路子上了。

茉莉花茶:刚喝茶的时候也没那么多讲究,保持了父辈的习惯,大茶缸子泡茉莉花,大口喝生津止渴解油腻。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碳酸饮料的偏爱逐渐减退,对饮茶的要求也越发精致。

在老茶客之间流传着种种的鄙视链,不管有没有道理反正是真实存在。茉莉花茶很大程度上存在于鄙视链的低端,受这个影响,茉莉花茶喝的越来越少。(江湖传言有大几千甚至上万的茉莉花茶也是人间极品,只是笔者没有喝过。)

普洱熟茶:机缘巧合下,开始独爱普洱熟茶。中国饮食讲究个色香味俱全,颜色排在第一位。普洱熟茶色重而不艳,经过三四泡后,颜色虽然转淡但是依然亮丽,普洱熟茶的一个特点就是耐泡,无论是颜色还是味道。

普洱熟茶大多是压制成饼状,所以洗茶的过程还是很关键的,水量要适度,温度要足,时间不宜太久但更不能不够,既可以洗去存储过程中积累的灰尘,更重要的是激发茶叶的“活力”,醒好的普洱茶口感醇厚润滑,香气浓而含蓄,味道略显苦涩而回甘十足。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室外大雪飘飞,室内温暖如春,晚饭过后,点一支檀香、泡一壶好茶、看一本经典著作,人生好不惬意。

红茶:很长一段时期内对红茶很不感冒,直到有一年春节回老家,爸爸的小学同学送了爸爸一罐上好的红茶,偶然泡了一次,发现别有一番洞天,色泽亮丽,茶香扑鼻。春节时期的酒肉穿肠后,一杯红茶,回味无穷。

后来又尝试过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祁红、英红等等,细细品之各有千秋,或是火候充足,焦香弥漫,或是略微青涩,口感凛冽、杀气十足。

另外用红茶煮奶茶,加点奶精和蜂蜜,深得女性同胞的欢迎。

青茶:既乌龙茶,以铁观音、大红袍为代表,从发酵程度讲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香,泡上一壶,香气可以弥漫整个室内。曾经在健身房锻炼完,口舌干燥之际,教练给泡了一壶铁观音,生津止渴,鲜美无比,毕生难忘,真有一种要成仙儿的感觉。

绿茶:终于说到绿茶了,在众多茶叶品种中最后接受的是绿茶。作为典型的北方爷们儿,做菜讲究个浓油赤酱,喝酒也要喝能点着火的高度烈酒,喝茶也一样,颜色要重、香气要浓、口感要厚。而绿茶恰恰样样儿都不占,所以很难入得重口味的北方人的法眼。

世事往往就是出人意料,一个多年好友在医院工作,工会活动发的礼品,一包绿茶和一套铁质茶具,她转送给我,正赶上闹茶荒,没有喝顺口的茶叶,就开始喝绿茶。绿茶看似寡淡,实则劲道十足,特别适合早饭后饮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泡一杯浓淡相宜的绿茶,从容而惬意,元气满满。

绿茶喝的是一个“鲜“字,好的绿茶沁人心脾,清爽宜人。值得一提的是绿茶一次性真的不能多饮,尤其是晚上,即使是多年的老茶客,喝完绿茶晚上也很难安然入睡。另外,都知道酒喝多了难受,其实茶喝多了一样难受,烧心酌胃,心跳异常,明明困的睁不开眼睛,却难以入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茶韵

人间造物——茶器之于生活中的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不是矫情,正如过春节要贴春联、清明要祭奠祖先一样,都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安稳。泡茶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保温杯里放上茶叶泡上开水喝上一天也是一种方式,在精美的茶台前慢条斯理地整理茶器,一口一口地泡功夫茶也是以一种方式。但是无论哪种都没有高低、贵贱、雅俗之分。

虽然喝了这多年茶也没弄清楚啥叫”茶文化”,不过也弄了一套很便宜的茶具,假期的时候也装模做样地泡点功夫茶喝,没觉得比大碗茶好喝,但是心情却很好。

有时候朋友来家里,分宾主落座,泡上一壶好茶,拿出心爱的茶器,喝茶聊天别有一番滋味,往往一下午时间不知不觉酒过去,喝得饥肠辘辘,肺叶都能飘到嗓子眼了。

一个人的时候有一个人的饮法,想看本书或写点东西,嫌泡功夫茶太麻烦,三才盖碗是个很好的选择,比大碗茶有仪式感,比功夫茶省事儿,慢慢地泡,淡淡地喝,整理好思绪,灵感也就油然而生。

这正是生活中的仪式感,心灵之慰藉,明心见性,可见如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茶与禅

人间至味——粗菜淡饭是清欢

三十过半,四十不满的男人,身材严重的走样,下定决心减肥,少油少盐少食,水煮青菜,主食以燕麦、玉米等粗粮为主,每天一泡浓浓的红茶成了最有味道的饮食。也不讲究茶叶的好坏,有色有味就行,但一定要浓。坚持一段时间后,得出一个结论:粗茶淡饭和大鱼大肉也没什么区别。

喝茶不能减肥,但是有可以有助于减肥,加快减肥的速度。

再说点铜臭的事儿——茶钱,喝茶这事儿挺费钱,而且就高不就底,一旦喝过稍微好点的茶叶,再喝差点的难以下咽,所以轻易不要尝试拔高去喝好的茶叶,容易下不来,除非已经准备长期喝高价茶叶。

有一个做茶叶生意的朋友,泛泛之交,透漏出一点点关于茶叶生意的内幕。总之一句话,上网上买茶叶很划算。(笔者不是卖茶叶的,纯属一点经验总结,分享给各位茶友。)

赶在双十一,在某电商平台买了几样儿茶叶,量都不大,收到之后尝了尝,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后来又补单买了很多,几乎够一年的口粮。

关于茶叶年份的问题,除了普洱、黑茶、白茶之类的陈茶,年头越多口感越好之外。像绿茶、青茶、红茶等放一两年就会变得很难喝,所以不要大量囤积。

诗仙酒仙之外还有茶仙——一个喝茶喝成仙儿的人

喝茶久了,肯定绕不开一个人,一个喝茶喝成仙的人——陆羽,唐代人,后世称之为茶仙、茶圣。世界上第一个为茶立书的人,著有《茶经》一书,第一次将茶叶按照产地、种类、生产工艺等进行系统分类整理。

这个人颇具传奇色彩,据传从小被遗弃,被当世著名的佛学大师收养,精通佛、儒二学,善诗文,据史书记载,跟书法大家颜真卿是至交好友。不过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茶道上,经过他点评的茶叶身价倍增,甚至可以从默默无名直接成为当朝贡品。甚至可以说是茶道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美名,而他也对茶叶的推广、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用陆老神仙的名句作为文章结语: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注:若有错误的地方望在留言里雅证。纯原创手打,多有辛苦,望各位看官多多关注、留言、转发等,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