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华沙的人鱼雕像,这是一条英勇的战士鱼。图/Wikipedia

你心中的人鱼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很多人对人鱼的第一印象,是从安徒生《海的女儿》中来的。

故事中,人鱼是美丽高洁的,为了爱情和灵魂不惜牺牲自己的声音和生命。然而,在清人聂璜画的《海错图》中,这人鱼简直丑得让人难以置信

为啥同一种传说中的生物,形象差别这么大?

我国的人鱼长啥样?

其实不止我国传说中人鱼长相差异大,全世界都一样。

“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安徒生对美人鱼的描述,曾经让多少人心旌摇曳。在西方的传说中,人鱼往往跟塞壬混合在一起,用美妙的歌喉吸引过往的水手,让他们遭遇灭顶之灾。

▲ 哥伦布见到的“人鱼”可能长这样。图/视觉中国

但仍有很多人坚持人鱼这种生物丑陋不堪的观点,最有名的要数哥伦布。他在去往美洲的航行途中,遇到了三条人鱼。随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她们从海面中探出了身子,但是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可以说是很失望了。

在我国,人鱼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传说生物。先秦的《山海经》里就多次出现:“赤,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有人据此推测,早期的人鱼指的是大鲵(娃娃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山海经》里的一种人鱼——赤鱬。

传说越来越离谱,到了人鱼浑身是宝的程度。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就提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人鱼的油脂居然可以拿来做长明灯,难怪人们趋之若鹜了。

晋代的《博物志》又记载了鲛人,说它能纺织。“鲛人水底居也。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绡者,竹孚俞也。鲛人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那么就应该有人手了,但身体还是鱼形。

▲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绘制的《人鱼 The Mermaid》(1900年)。图/Wikipedia

宋代《徂异记》里的“人鱼”就更像人了:“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肘后微有红鬣……此人鱼也。”在《海错图》中,人鱼背上的红鳍也许就是“红鬣”的变化

以前,鲛珠是非常珍贵的象征。干宝在《搜神记》中说:“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李商隐《锦瑟》中有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珠子就是鲛珠。

▲ 鸟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遗》中的“人鱼”。图/Wikipedia

不止鲛珠,鲛绡在古代,是非常值钱的东西。祖冲之在《述异记》中记载,鲛绡又叫龙纱,价值百余金,洁白如霜,人们都认为它入水也不濡湿。

日常纺纱,临走赠珠,还能点燃长明灯,可见我国古人对人鱼的想象与西方人不同,充满了实用性。

《海错图》的人鱼为啥长这样?

总体来看,人鱼的形象流变,是从鱼越来越像人。到了《海错图》这里,连鱼尾都快消失了。

这种神话生物,现实中实在没有严格对应的原形。人们创造出这样的形象,更多是“深海恐惧”的体现,或是为了借物喻人,表达情感,就像《聊斋》里的狐仙故事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像工笔,但动物神态很卡通,像漫画,又一本正经的样子。

然而,聂璜的人鱼无论如何,都丑得太过离谱。离奇的猪尾巴和秃顶,让人操碎了心。那么他究竟为啥要把传说中实用甚至漂亮的人鱼画成这样呢?那就要从《海错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讲起了。

海错的“错”,并不意味着错误,而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其实海错在古人心中的含义,基本等同于我们眼里的海鲜。现在我们说山珍海味,搁唐代的话就是山珍海错,韦应物在《长安道诗》写道:“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 鳄鱼。身上的火焰是画上去的,推测可能为上贡所绘制的祥瑞。但聂璜以为是真的,画了下来。图/聂璜《海错图》

聂璜是个对海洋和生物特别感兴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他便从钱塘老家来到今天的台州、温州一带,后来干脆云游四海,从河北、江浙一路到云南、广西,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个遍。

他把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海洋生物都画进了这部图谱,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涵盖了动物界的大部分主要类群,和不少海滨植物,甚至还有一些传说中的异象。画风清奇,每幅图都配有文字介绍与小赞一首,读起来颇有趣味。

▲ 《海错图》和里面画的生物。图/《博物》

聂璜不但翻阅了诸多古籍文献,亲自上阵去海鲜市场观摩,还广泛结交渔民,到处打听。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说的生物,他都会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

《海错图》不是传统的工笔画风格,画风非常独特,甚至有些幽默感。动物们的“表情“看起来都非常一本正经,甚至有些目光呆滞,偶有几幅做凶狠状,也带着点诙谐的感觉。

▲ 鹿鱼化鹿。聂璜认为海岛上的鹿是一种叫鹿鱼的鱼化成的,然而我们知道,不可能的。图/聂璜《海错图》

他这幅人鱼的来源,是一个姓柳的广东人,曾经给聂璜画过一种生物:“人鱼”。但聂璜不相信有这玩意儿,因为它太怪了:“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

后来聂璜看到《职方外纪》和《正字通》都记载了这种生物,才把它画在《海错图》中。看这图,也不怪他当初不信:就是一个后背长鳍的秃顶中年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本文的主角——《海错图》中的人鱼。图/聂璜《海错图》

《海错图》中查不到进献的字眼,聂璜在此书作成后,并没有打算上贡给皇家。直到雍正年间,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里的苏培盛)把它带进宫中,后来成为乾隆皇帝的枕边书,现在珍藏在故宫里。“博物君”张辰亮在展览上看到这本奇书后,就开始了漫长的考证。

人鱼的原型生存状况怎么样?

今天,人们总说:“人鱼其实就是儒艮!”但似乎没有像样的证据。

儒艮是海牛目的一种哺乳动物。据说它会把幼崽抱在怀里,露出海面喂奶,头上还顶着海草,看着像女人一样。其实这也只是传说,目前没人拍到过,可信度不高。儒艮喝奶是在水下喝,母亲的乳头在腋下,小崽含住直接喝就行,不用妈妈抱着,也不用露出水面。

▲ 儒艮总是笑呵呵的.

不过儒艮确实是中国的海兽里最像人的了。它的鳍肢像人的胳膊,面部像微笑的胖子。《海错图》说,有人在广东海面抓到过人鱼,养在池中,“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让人想起儒艮。

儒艮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的海域中,澳大利亚最多,有85000多头。中国是它分布的北界,只在海南、广西、广东和台湾有零星分布。那里部分区域的海底长满海草,正是儒艮的食物

▲ 台湾垦丁的海草。海草床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能养活无数的生命。儒艮就爱吃这些海草。

20世纪50年代,儒艮还不算太罕见。1958年12月23日至1959年1月3日期间,海南岛北部的澄迈县共捕获儒艮23头。

广西合浦也是儒艮出没的热点地区,解放前,当地渔民视儒艮为神异,不敢捕捉。1958年以后,开始大肆围捕。1958~1962年,竟捕获了110头之多。1975~1976年又捕获28头。

▲ 海牛幼崽在吃奶。儒艮的哺乳行为和这差不多。雌儒艮并不需要抱着孩子露出水面来喂奶。

每次发现记录都是捕捉记录,当时的人也不知怎么了, 看到儒艮就一定要把它抓住,好像不抓就吃了亏一样。

1992年,人们终于醒悟过来,在合浦建立了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晚了。之后儒艮只以个位数出现。1996年和1997年,各有一头儒艮被渔民非法炸死。

▲ 儒艮像推土机一样吃海草,旁边的鱼伺机捕捉惊起的小猎物。

1997年,3头儒艮从铁山港3号灯标向营盘方向游去。2000年,沙尾村渔民发现3头儒艮,有一头搁浅被解救送回大海。2002年,沙田村渔民发现5头儒艮在距船七八米处浮起。

2014年,“博物君”张辰亮来到合浦保护区采访。海边的大广告牌上印着海草、儒艮、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中国鲎的照片,告诉当地人这些生物都需要保护。

他问队里的专家:“现在还有儒艮吗?”专家说:“没了好久了。现在我们在保护海草,希望儒艮来吃,但是人家不来了。”

▲ 丹麦著名地标,《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的雕塑。图/视觉中国

《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有个令人遗憾的结局。而现实中,儒艮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让我们对这些微笑的生灵好一点,不要把童话中的遗憾,延续到现实世界中来。

- END -

作者丨张辰亮

编辑丨西湖醋鱼

部分内容来源 | 《海错图笔记》

未标明出处图片 |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达人”,《博物》杂志策划总监,@博物杂志 运营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海错图笔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