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编推荐》专栏·第004篇

责任编辑| 子墨

4721篇深度好文:7232字 | 12 分钟阅读

主编说:

这世上,那些真正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能够找到事物的底层逻辑,并能迁移运用它。

总结下来,无非是一种思考力。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是为了结果而奔波忙碌?结果好一切都好,结果不好,万事皆错。

如此这般,什么时候才能具备优秀的思考力呢?

如果你也在“如此这般”群体中,别着急,按下暂停键,收拾好思想再出发!如果你已经足够优秀,更不要着急,不如看看沿途风景,说不定会收获意料之外的美好。

看到底层逻辑几个字,你的感受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但综合起来,大概叫做“重要+有用”。

一、什么是底层逻辑?

查理·芒格说:“在商界拥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法则,它有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爱默生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或许还有更多;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局。”

乔西·考夫曼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仅仅需要知道一点浓缩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其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瑞·达利欧说:“所有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绝大部分——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到:“看一个问题的解决,必然要看解法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商业顾问刘润说:“做任何一种商业,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质的原理。”

通过以上言语我们会发现,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爱默生所说的“原理”,乔西·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瑞·达利欧所说的“原则”和“因果关系”,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刘润所说的“最基本的原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面的“道”,也就是万千现象背后那个底层规律

由此,我们得出,“底层逻辑”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层。

第二,简洁。“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说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往往都是极其简洁的。

第三,动力来源。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力来源。

第四,通用性。底层逻辑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或现象,有时甚至能被运用于万事万物上。

如果说思考问题根源是在寻找导致某一特定问题发生的根源,那么思考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在寻找某一类问题或现象之所以出现的普遍根源。

这么一来,我们一旦找到这个底层逻辑,重点是看透它之后,就等于拥有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

同时,因为底层逻辑是各种现象出现的动因,因此一旦了解了底层逻辑,我们对于诸多现象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最好的结果就是我们还可能慢慢成为那个“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顶尖高手,从而拥有开挂的人生。

找到它,看透它,下一个拥有开挂人生的人可能就是你!

二、如何运用底层逻辑解决问题?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使用底层逻辑,才能使它成为解决万事万物的通用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迁移运用。但它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先学会迁移思考。

俗话说,思考决定行动。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么,首先让我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迁移思考”吧。

1.迁移思考

简单来说,迁移思考就是先找到经过抽象与当前问题“表面不同、本质相似”的问题,通过借用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当前问题的思维方式。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然而,人生如此复杂,世事变化万千,80到90个思维模型是如何解决90%的间题的呢?

答案是:要具有迁移思考的能力。

2.如何迁移运用底层逻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我们先看下迁移运用的3个步骤:

第一步,将某一思维模型或底层逻辑的本质抽象出来;

第二步,与眼前的问题进行类比;

第三步,将思维模型或底层逻辑的解决方案迁移运用到眼前的问题上。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即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来拆解这3个步骤,详细看看如何通过迁移运用“熵增定律”这个底层逻辑找到解决生活、工作等方面问题的办法。(耐心看完,真的不吃亏哦~)

熵是来自热力第二定律的一个词,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它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这样来看,熵增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局,关键是如何对抗熵增呢?不用多说,肯定是从系统入手。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

第一,让系统成为开放系统。

物理学家发现,当一个系统是开放系统时,就能形成负熵流,从而对抗熵增。

比如,生命有机体不断进行的新陈代谢(如吃、喝、呼吸等活动),就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会说“生命以负熵为生”。

他说,生命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生命在不断地从环境中得到“负熵”,而获取“负熵”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低熵的物质吃进来,高熵的物质排泄出去,从而带走体内的熵,保持身体低熵有序的状态。

再比如,地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是通过吸收外部能量来实现反熵增的。太阳的热量使地球在不同区域间形成温度差、压力差,从而维持了差异化的有序性,避免了完全的无序和均衡。

完全的均衡意味着没有风流动、没有水流动,而没有风流动、没有水流动的地球将会毫无生气。

这就是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这也是一个底层逻辑。那么,我们如何将它进行迁移运用呢?

① 迁移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熵增定律的本质。如果将它抽象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本质是:

一个孤立系统终会走向衰亡。即跟外界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

与生命有机体一样,企业也是一个系统。如果它是一个孤立系统,与外界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那它注定会面临熵增不断增加,直至熵死的结局。

所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增加它与外界的能量交换、物质交换,从而对抗熵增。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对抗熵增。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竟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在生物有机体中,生命能量的消耗是为了维护一种精巧的秩序。而企业这样的组织,是由人所形成的网络构成的,它具有绝对的、可能陷入更大混乱状态的倾向。”

而在中国企业家中,将熵增定律这一底层逻辑迁移运用得最好的当属华为的任正非了。

他在华为的研发上进行了巨额投入。华为连续多年都是全球专利申请第一名。这就是在做输入能量与输出能量的不断交换,是开放系统的重要特征。

从1997年开始,华为就开始持续引进来自外部的管理经验,包括IBM、埃森哲、波士顿咨询等。华为由此经历了多方面(如管理上、组织结构上、流程上等)的持续变革。这为华为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奠定了基础。

华为还在俄罗斯做数学算法研究,在法国做美学研究,在日本研究材料应用,在德国研究工程制造,在美国研究软件架构……它在海外16个城市建立了研发机构,包含几十个能力中心,外籍专家占比达90%。

不管是研发上的巨额投入,还是引入外部管理经验和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华为作为一家公司都在源源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这都是在努力地将华为打造成开放系统,从而让华为拥有对抗熵增的能力。

② 运用在个人成长中

为什么熵增定律还能迁移运用到个人成长中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系统。

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成了一个孤立的系统,与外界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信息交换,那么它注定会面临熵增不断增加直至熵死的结局。那时,即使生命尚未终结,你的生命力也会因为心智的停滞而如一潭死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要将自己的心智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具体该怎么做呢?

a.用成长型思维代替固定型思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一些固定不变的能力与品质,比如我不善于运动”或“我没有学数学的天分”等,而这些天生的特质无法改变。

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人的创造力等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提升的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其出版的《终身成长》一书中总结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思维理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说的是,相信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采取固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从而失去了体验与学习的机会。

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信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它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想有长型思的人能够沉着应对挑战,他们不怕犯错或难堪,而是专注于成长的过程。对于失败他们并不感到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从而更加接近成功。可以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从上表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点,也许是我们平时常常忽略的,那就是二者在对待其他人的成功这一点上还有所不同: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别人的成功看成自己的灵感来源,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将别人的成功当成对自己的威胁,从而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与脆弱感。

而这种不安全感和感会让他选择堵住耳朵、闭上眼睛,于是,他也就切断了自我成长的渠道与途径,使整体况变得更糟。

b.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

躺在书桌上的一堆油画颜料,不会自动变成一幅美妙的油画。一定是因为有了与外界某种能量的交换(比如,你拿起画笔,打开颜料,开始画画),颜料才变成油画。

同样,一个人只有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后,才有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流量思维者”,相反则是“存量思维者”。

什么是存量思维者的典型行为?

相比在学习上对自己进行投资,他们更愿意把钱存起来,让它产生利息;相比换个更适合自己、更有前途的岗位或行业,他们更愿意继续做现在这个安稳的工作;相比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出去,他们更愿意自己悄悄收藏起来;相比与那些优秀的人进行深入交流,他们更愿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1975年,24岁的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当他把这项惊人的成果呈现给公司高层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发明没有任何义,他们说:“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他们的照片。”

那时的柯达,是胶片时代的领军者。

30多年后,当柯达在2012年中请破产保护的时候,回首往事,人们发现,正是由于当年柯达公司高层对数码相机这个发明的无视,导致了柯达的覆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摩托罗拉公司和诺基亚公司。

死守存量、无视流量,注定会出现“当下很好,未来很槽”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c.用终身学习代替临时学习,用终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有人每天都在学习,不论多少;有人偶尔学习一次,看一本书都要用七八个月。前者,我称之为终身学习者;后者,我称之为临时学习者。

学习对于前者如同呼吸一般;对于后者则如同救急的膏药,只有在他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时,他才会想起学习。

对于终身学习者而言,他们通过每天的学习将自己的心智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后续还可能产复利效应;对于临时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心智就近似于一个封闭的体系,无力对抗熵增,也无法产生复利效应。

两者在短期内看不出明显的差别,但长此以往就会有天壤之别。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就不再探素了,他们停止了对这个世界、对自我的探索。他们只想走那条早已明确的路,按部就班地生活。

长此以往,他们的心智都缺乏与外界的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这时,熵增早已紧随其后,中年危机的到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那些终身探索者则不同,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自我和他人,始终都怀有浓烈的好奇心:

他们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东西,想要解开那些难解的奥秘;不论是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本杂志,还是一次对话,他们都能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他们就像是敞着口的容器,吸取着来自外部世界的能量与信息。

这就是熵增定律在个人心智中的迁移运用——终其一生,我们的心智都得对抗熵增,否则就很难获得成长。

第二,远离平衡态。

根据物理学理论,当热力系统从一个平衡状态经绝热过程达到另一个平衡态时,它的熵永不减少。

所以,要想对抗熵增,就要让系统成为一个非平衡态的系统,让它从稳定变为不稳定。

只有这样,系统才能在遇到一点点扰动的情况下,打破均衡,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从而让随机且无可避免的扰动成为系统发展的契机,而不是停滞在稳定的平衡中,逐步走向熵死。

那么,如何将对抗增的第二种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呢?

① 迁移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现在的大公司已经越来越难基业长青。从1973年到1983年,《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350家被新企业挤出榜单。从2003年到2013年,《财富》1000强企业中被挤出榜单的竟然多达712家!

大公司被赶下神坛的速度令人目瞪口呆。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6年,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平均命是1.8年。

一个企业发展久了,就会进入一种稳定的平衡态中,这时如果不去改变,就会逐步走向熵死。

想要对抗熵增,就要让企业成为一个非平衡态的系统,让它由稳定变得不稳定。只有这样,随机且无可避免的扰动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

这时,企业可以做的是,主动将竞争、创新和自我批判引入企业内部,让企业不再停留于稳定的平衡态中。

2018年,华为年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然而,任正非却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虽然华为很成功,但在任正非看来却充满危机。一家企业如果不能主动打破自己的优势,其他人迟早也会打破;如果不能早点看到自己的问题,竞争对手迟早也会发现。

为此,任正非很早就成立了一个部门——华为“蓝军”。这是华为的核心部门之一。

蓝军,是指在部队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它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的作战特征与红军(代表我方正面部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华为的“蓝军”与之类似。按照任正非的解释,“蓝军要想尽办法来否红军”。

所以,华为“蓝军”的主要任务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公司的战略与技术发展,进行逆向思维,审视和论证“红军”的战略、产品、解决方案的漏洞或问题;模拟对手的策略,指出“红军”的漏洞或问题,为公司董事会提供决策建议,从而确保华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就是“红蓝军”的对抗体制和运作平台,在公司高层团队的组织下,采用辩论、模拟实践、战术推演等方式,对当前的战略思想进行反向分析和批判性辩论,在技术层面寻求差异化的颠覆性技术和产品。

可见,华为是通过建立“蓝军”的方法,让华为远离平衡态,从而对抗熵增的。

腾讯的赛马机制也是将企业打造成非平态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腾讯的微信、王者荣耀等都是赛马机制的果实。

这就是远离平衡态这一对抗熵增的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迁移运用。

② 迁移运用到心智成长中

如何将远离平衡态迁移运用到我们的心智成长中呢?一共有两个方法。

a.从舒适区走进学习区,甚至恐慌区

最里面的舒适区代表的是,对你来说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物,你自己可以处于非常舒适的心理状态。

中间的一圈是学习区,它代表的是那些对你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感到不适),但不至于让你太难受的工作、学习、思考。

最外面的一圈是恐慌区,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范围很多的事物或知识,你会感觉严重心理不适,你可能会崩溃甚至放弃学习。

在舒适区里,你每天都处在熟悉的环境中,和熟悉的人打交道,做的都是你在行的事,你甚至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做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这就是暂时的平衡态,因为你无须过多努力就能使所有事物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比较舒适的状态。

然而,不要忘了,平衡态正是熵最大的时候。这时,你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缺乏挑战和流动性。这是一个看似平稳安逸、实则危机重重的状态,也就是假性繁华。只有从舒适区走到学习区,甚至恐慌区,你才能取得快速进步。

b.颠覆式成长

个人成长遵循的是S形曲线,刚开始时,会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平坦状态,而后则会如火箭般骤然上升,并最终在高位保持平稳。

但这还不是颠覆式成长。颠覆式成长不仅是一次S形线的飞越,它是很多次的飞越,它要求我们在完成一次S形曲线的增长后,再进入第二条S形曲线,重新来过,不断颠覆自我。

2007年,iPod系列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苹果公司总收入的近一半。按理说这正是一个产品如日中天之时,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继续好好做这个产品。可乔布斯却亲手颠覆了这个已经大获成功的产品。他又做了 iPhone。

到2012年的时候,,iPhone已经占到了苹果公司总收入的58%。这就是乔布斯的颠覆式成长。他用一条新的S形曲线,颠覆了好不容易攀爬上去的S形曲线。

远离平衡态也是如此:你需要一次又一次走在漫长的平路上,然后跃上巅峰;在好不容易跃上巅峰之后,你又要开始走第二条S形曲线的漫长平路了。

然后,就这样不断进行自我颠覆。

这种自我颠覆之所以很难,就是因为一旦到达S形曲线的巅峰,我们很容易就会产生惰性。

这时,我们处在自我发展的某个巅峰期,是一个看起来非常不错的状态。然而,一旦我们在这个平衡态停滞不前,我们便很难进步与成长,最终熵增加剧。

这就是物理学熵增定律这一底层逻辑的迁移运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迁移思考时:只能迁移具有相似本质的东西,不能迁移“本质不同、表面相似”的东西。

看来,要想真正拥有开挂的人生,掌握底层逻辑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不断对底层逻辑进行迁移运用。

当然,这个过程大概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况且,我们从来不怕痛,怕的是痛得没有意义。

接下来,还等什么呢?

去,找到它,运用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作者简介:艾菲, Ga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个人成长教练; 36氪特约作者、「TT认证培训师; 前《财富》美国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