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新华社宣布:人工智能主持人正式上岗,第一天上班模仿著名新华社主持人邱浩,相似度高达99%。

不管是他的外形,声音和眼神,还有脸部以及嘴唇动作,都几乎还原本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隆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这样的合成主播有多厉害?

无需提取你的细胞,直接将一段你的真人视频拿过来,克隆你的声音,声线,体型,样貌,唇形,基本上就能在网络上生成另一个直接就能“干活”的“主播”。

“2019年,在我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之际,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持人问世。

他中文标准,英文流利,将来讲上百种语言也不在话下,他断句准确,没有口误,还有分身术,可以同时出现在数个新闻现场。他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啊?”

获得首届金话筒奖的杨澜,在她的提问之道中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主持人应该更适合有固定脚本的新闻播报。

对于提问,采访,对谈、论坛等需要互动,与即兴的主持形式就不一定能胜任了。

作为记者,要做很多功课,研究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去了解被采访人的个人背景,然后针对性地提炼出一些问题,并且不断地追问。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能够提炼一定的规律,然后用算法来表现,这就有了人工智能主持人。

但它能真正替代人的作用吗?答案不言而喻。这就要从人类的智能发展开始说起。

人类智能的发展,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杨澜在她30年的传媒经历中,采访了上千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

她以提问为生,将自己30年间数万次的发问心得,凝结成了一本名为《提问》的书。

有效提问将显著提高你的沟通力和学习力。

除了人工智能主持人,还有各行各业人工智能的出现,很多人都会发出像杨澜一样的疑问——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不是以提问为职业,但如果不想被人工智能淘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提问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学习提升这种底层能力,改善自己的认知与沟通品质,甚至改变人生轨迹。

如何更好地提问,来提高认知与沟通的能力?我们一起学习吧。

关注我@花音澈语,欢迎转发、留言、点赞,一起多交流哦,你的每一个互动我都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