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残了”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小时候长得乖巧好看,但是长大后相貌平平之人。

很多人嚷着自己被时间狠狠雕刻了,越长越丑。除了样貌上的变化外,“长残了”也被部分网友用来形容自己从小到大的心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个小女孩,聪明可爱,懂事善良,人见人爱,所有认识这个小姑娘的人都夸她“乖”。

父母吵架,她会劝架;喜欢的零食就剩一口,她会留给别人。这个女孩不跟人争抢,遇事懂得包容和谦让。在学校成绩优异,朋友也多。她大概就是所有人心中“乖乖女”的典型范例。

后来这个女孩子就读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在学校她仍然乖巧、安静,只是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私底下找到这个女孩,问她哪里不懂,女孩没有说话。老师提醒女孩,不懂的都可以到办公室来问。女孩点点头。但是她始终没有找老师问题,她都会吗?并不是。

她只是害怕老师以为她笨,她只是习惯了伪装。

“如果迎合别人喜好,那就会被夸奖。”——这是那个女孩子认定的规律。

不断的迎合别人,表现得乖巧懂事的过程,其实极有可能是孩子在不断压抑自我的过程。

长期的压抑和委屈所导致的问题,会在孩子发展的后期逐步显露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我意识(self-cognition)

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意识既是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程度,也是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也发挥中重要的作用:

  •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影响自我教育的发展
  •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

人类的自我意识将影响个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影响个性倾向性。

孩子在还未树立正确三观之前,可能存在“意识误导”的情况,即是片面的作出判断。

例如,一次谦让换来了称赞与喜爱,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那么就会在接下来的无数次情况中成为一个“谦让者”形象。谦让当然是美德,不过由于孩子心智的不成熟,从而导致了过度的谦让和隐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识一个中学生,他的成长环境与上文提到的小女孩情况相似,但这个中学生最令我惊讶的是,比成年人更加强劲的忍让能力——被另一个孩子校园暴力,即便知道这样不对,但是由于担心对方受到自己所承受的同等程度的痛苦,所以选择了隐瞒和忍让。

这个孩子被其他同学笑话“懦弱”。

一个能够为了保护流浪猫和老人,而敢于只身挡在车水马龙之间的孩子,我不相信他是懦弱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这位学生的共情力太强,过于善良,另一方面也因为长期的包容和谦让,促使他事事都把他人放在第一位,进而丢失了自我意识。

孩童时期,正是塑造自我意识和三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里,没有一个思维相对成熟理智的成年人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就极其容易陷入“迷惑式自我导航”的困境。

这样的孩子,不是因为天生就是天使,而是因为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长期压抑自我,努力让自己变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同龄人眼中的好榜样。

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在课堂上永远都是一副认真听课的样子,不吵也不闹,总是随着老师的话点头。其实这个小男孩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他的思绪没有跟着老师在走,而是处于放空的状态。

至于为什么看起来在认真听课,还点头呢?是因为他听父母说,老师都喜欢这样的孩子,他渴望变成老师喜欢的孩子。父母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要求,但是如果把孩子长期放置于一个高压、高强控制的环境中,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提线木偶,那么孩子必然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代“妈宝男”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孩子是最有权利直接表达喜怒哀乐的人。

在该表达的时期没有表达,只是在取悦他人。那些负面情绪不是消散了,而是一点点累积起来,最后堆成了不定时的炸弹,一个细节就能引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乖巧的孩子肯定人人都喜欢,但是总有些孩子的乖巧,是拿自己作为代价换来的。

心理问题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漫长而无助的时光里,攒起来的。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所有父母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