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万娥聊育儿(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导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经常对父母或者身边其他人有攻击性行为,比如爱拧头发,爱砸人。

案例分析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十岁的小玲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她经常喜欢拧别人的耳朵或者推别人一把,就连对奶奶也是如此,有一次奶奶不小心撞到了她,她便大发脾气,回推了奶奶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想要再动手时,“给我住手!”妈妈来了,但小玲却不以为然,因为她知道每次犯错妈妈都不会真的打自己,最多也只是念几句。后来在小玲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她吃了不少苦头,因为社会中没有人让着她,下手个个都比她狠。

所以当孩子对父母有攻击性行为的时候,父母的选择非常重要。但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攻击性行为呢?

一、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

1.天生自带

孩子到了某一个成长阶段,就会有这种攻击意识,就像很多孩子在换牙的时候爱咬人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父母也要心平气和的接受。

2.父母过度溺爱

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纵容,把他捧在手心上当宝贝,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也会有霸权主义。

可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在家里父母爷爷奶奶都把他宠上天,他在家里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霸王,什么事情都要听自己的,一不顺自己的心就发脾气砸东西。

但是父母看在眼里却从来没有对他实行过一些教育,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以后慢慢会懂事,他们想给孩子所谓的最好的爱,“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但可可而后慢慢长大,他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学校里,同学们一不顺他的心,他就会大发雷霆。后来学校终于忍无可忍把他开除,最可悲的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在家里也是如此啊。

所以在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时候,父母一味的纵容不加以批评和教育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3.环境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第一模仿者,很多父母自己在家里脾气暴躁,平时会乱扔东西,孩子看在眼里,所以他也会对父母进行“模仿”。那么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我们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吃什么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年龄段

1.0~3岁

这时候的孩子还处于懵里懵懂的时期,父母可以通过耐心的引导让孩子知道这是错误的,以后不要再犯,不要对孩子使用暴力性的行为。

2.四岁以上

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自主意识,接触学校里的各类人事比较多,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一定的惩罚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那具体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三、父母该怎么做呢?

1.及时转移孩子 有安全的宣泄地

很多孩子在产生这种攻击性行为时,他们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控制住自己的身体。这时候父母就需要及时转移孩子,让他去到一个合理的安全的宣泄的地方。

可以避免孩子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也保证了其他小朋友的安全,这种方法是最为直接的。

2.关注能让孩子静下来的事情 并加以利用

父母要在平时多关注能让孩子静下来的事,在孩子暴怒产生攻击性行为时,这些积累下来的事或物能很好的平复孩子的心,及时将孩子心里的怒火扑灭。

3.锻炼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既是种能力,又是一门需要人永远去探索的学问,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所以父母在平时也要多锻炼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这样能使孩子很大程度上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次数。

4.帮助孩子找出面对情绪的方法

父母要和孩子及时沟通,要耐心的去告诉孩子到底哪里错了,当然也要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可以抱抱孩子说“爸爸妈妈很爱你,也希望你下次不要再犯这类事情了,因为对你,对爸爸妈妈和对别人都是一种伤害。”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后,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面对情绪的方法,一起去克服,一起去面对,争取下次战胜它,也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孤军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磨炼与成长的,引导他们胜过喂养他们”。在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时候,父母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最后也愿各位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

育儿问题非儿戏,让孩子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