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经在《米开朗琪罗传》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现在的人,知道周瘦鹃的不多,即便是在几十年前,了解他的人也不多。周瘦鹃,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

周瘦鹃(1895 - 1968年),原名叫周祖福,后改名为周国贤,瘦鹃本是他的笔名,后来变为正名。家贫少孤,六岁丧父。靠母亲的辛苦操劳,得以读完中学。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第一篇作品《爱之花》(剧本)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毕业后不久,即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6年至1949年间,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的编辑和撰稿人,其间主编《申报》副刊达十余年之久。还主编过《礼拜六》周刊、《紫罗兰》、《半月》、《乐观月刊》等。

抗战前夕,他和鲁迅、郭沫若等数十人发表联合宣言,积极呼号抗日救亡。解放后一边写作,一边以相当大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他在自己的庭园里栽花培草,种植盆景,开辟了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毅等都曾多次前往“周家花园”参观,许多外国朋友也不断登门观赏。1968年8月11日,周瘦鹃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周瘦鹃的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和散文为主。著有多部散文集,包括《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行云集》等。

一、周瘦鹃小说与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瘦鹃的文学创作,最早是从翻译做起的,他翻译过很多优秀的欧美作品,为当时的人们打开了世界之门,同时,也在日积月累的翻译过程中提升了他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十世纪初期,鸳鸯蝴蝶派风靡一时,其名字来源于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出自清代狭邪小说《花月痕》。鸳鸯蝴蝶派作品的内容,多为才子佳人,以言情为主,风格略显媚俗。

周瘦鹃著作《花花草草》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鸳鸯蝴蝶派受到了新文学运动的批判,他们以新文学的思想为标准,在文学态度、思想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展开了对周瘦鹃小说和写作态度的批判。

周瘦鹃从他的第一部小说《落花怨》开始,就走上了哀情的道路。他笔下的言情小说“瑟瑟哀音,流于言外,滔滔泪海,泻入行间”,但他在小说中描写的封建家庭却很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共鸣,虽然当时新文学对周瘦鹃的小说进行了批判,但还是有无数的青年将他视为知己。

周瘦鹃的小说,不仅仅局限于对封建家庭的反对,他赋予了文章更为深刻的含义。他的的散文清新而又自然,虽然抒情却不矫揉造作,带着鲜活而又有趣的韵味,散发出阵阵淡淡的清新幽香。不管是描摹花草,还是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悟,总是透露着一种清新婉约、一种枯木逢春之感。

而这种风貌的形成主要受其心情的影响,舒畅的心情使他在行文之时,总是透露出无限的情趣和韵味。他在写花木的枯荣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感受,无论是以前遭遇过的悲郁愤懑,还是现在的愉快欢畅,都会在他的散文当中流露出来。

周瘦鹃经常描写特定的对象,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者是对生活的感悟。在《咖啡谈屑》一文中,他就通过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在不经意中透露出自己的感受,描绘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

毋庸置疑,周瘦鹃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笔下的事物,往往能体现一些美学原理。比如在夏天制作瓶子供时,他“以花的颜色来配瓶的颜色,务求其调和悦目”,十分注意花与花瓶之间颜色的搭配和相互衬托;插花时十分讲究,“高低疏密,都须插得适当,看上去自有画意”。在谈到梅花之时,他认为梅花“尤以浅红梅含苞为美,一开足反而减色了”。虽然只是谈及花木,但是其中表达出来的趣味,却令人获益匪浅。

读周瘦鹃的文章,你可以通过他的视角,来发现世界的美和充满了诗意的生活,以及那些花草树木中隐藏着的人生哲理与丰厚知识。

二、周瘦鹃的花木情缘

周瘦鹃是一代文学大家,亦是一位挚诚于生活的种花人。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他淳朴的文字中始终包含着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灵。

周瘦鹃与花木的情缘,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就在西方人在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上三夺锦标。40年代时,与著名盆景匠人朱子安结识。两人亦师亦友,周向朱学习盆景技法,而朱向周学习花木文化。他们是当代苏派盆景艺术的奠基人,使传承千年的苏派盆景艺术得以焕发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朱德、陈毅、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到他的居所爱莲堂欣赏花木盆景。可以这么说,周瘦鹃不仅以文章擅名于世,其在盆景艺术上的造诣,亦可以被尊称为当代大家。

周瘦鹃著作《新秋海棠》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他寓居何处,总是在自己的小庭院中,为花木留下一方天地。他的女儿周全在《怀念父亲——种花人》中说道:“但说实在的,在我印象中,父亲与其说是个作家,不如说是个种花人,我是种花人的女儿。……种花人,是父亲这么称呼他自己的。”

他在《花木的神话》一文中也写道:“我性爱花木,终年为花木颠倒,为花木服务;服务之暇,还要向故纸堆中找寻有关花木的文献,偶有所得,便晨钞暝写,积累起来,作为枕中秘笈。”

周瘦鹃由衷地赞赏和喜爱花卉之美。为了一个花瓶花盆辗转搜求,他甚至和日本人竞买;为了使花朵盛放得更加美观,他自行钻研园艺技术,并成为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的顾问,为拙政园等著名景观的整饬和布置做出了贡献;他为意外开花的玉簪喜出望外,也为迟迟未放的梅花焦急不耐。

周瘦鹃对盆景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说他对盆景“真有‘不可一日无君’之感”。他所创作的盆景作品,就如同“吴门画派”那些画家笔下的江南山水,既显得清秀俊逸,又看起来洒脱不羁。

他的盆景艺术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盆梅,二是苏州小摆设,三是桩景。他曾经这样说过:“苏州的盆景多种多样,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老干枯干的梅桩却处于主要地位,如果其他多种多样的盆景而没有梅桩,认为是一个莫大的缺点。”

周瘦鹃的盆梅数量,最多时有十数盆,这些盆梅盘根错节,但又老而弥坚,树龄都在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间。而梅桩多为一百年到二百年,品种也皆不相同,其中有绿萼、黄香、玉蝶、洒金和宫粉等。每当花期到来,暗香疏影,冰心玉骨,人在其中,必是心旷神怡。

周瘦鹃著作《花木丛中》

周瘦鹃的苏州小摆设,往往放置在红木十景橱或者十景架之中。他依照盆景的大小、高矮、品种等,将他们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再以小摆件加以点缀,使之变为极富诗情画意的“组景”,令人拍案叫绝。

桩景是他的盆景艺术作品之中最为出色的。桩景的树材大多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挖来,树龄也不等,通常几十年到几百年之间的都有。“老树桩头”在经过风吹雨打及岁月的侵蚀后,看起来苍古雄奇、豪宕雄劲。

在周瘦鹃的精心栽培之下,它们由自身单纯的自然美,变为了一种艺术美,令人爱不释手。它们有的八面威风,有的亭亭玉立,树枝相互交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古朴大方的外表下,透露出勃勃的生机,就如同画家笔下的泼墨长卷一般,极富诗情画意。

盆景也给周瘦鹃带来了很多美名,他所培植的盆景就像他的文章一样名声在外。早在1939年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上,周瘦鹃所培植的盆景就夺得了总锦标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拍摄他盆景的电影纪录片;他的盆景也被制作成画片在各地展出;有一些盆景更是被送到北京迎宾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瘦鹃在修剪盆景

可惜周瘦鹃的结局令人扼腕不已,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家中的花园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他的那些诗文书画也被破坏殆尽。1968年8月11日,绝望的他在家中的一口井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周瘦鹃的文章,洋溢着古典之美

周瘦鹃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他的文章常常文言文和白话文兼用,读起来既显典雅又不失清新。将诗词穿插在文章中,是周瘦鹃散文的一大特点,他在描写某种特定事物之时,会引用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来介绍这一事物的历史背景,还会以自己创作的诗词来表达情感。

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古今文学都是相通的,古典文学的文字之美可以和花卉之美相得益彰。比如李白吟咏牡丹和美人的《清平调》中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白话文就很难如此隽永蕴藉地表现出牡丹的曼妙之姿。

“不慧生平无他嗜,爱花果最笃。”除了花草本身,周瘦鹃喜爱一切与花相关的诗词与文章。他会在花木中找寻灵感,“偶有所得,便晨钞暝写,积累起来,作枕中秘笈”。

周瘦鹃还写过怀念邓尉山梅花的诗句:“邓尉梅花锦作堆,千枝万朵满山隈,几时修得山中住,朝夕吹香嚼蕊来。”不仅如此,他还有一幅清代书画家吴大徽所画的“香雪海”。周瘦鹃将这幅画“挂在寒香阁中”,并且“梅花时节,朝夕观赏,也就聊当卧游了。”

四、周瘦鹃的文章,极富知识性与趣味性

周瘦鹃先生还时常在文中,穿插一些关于花的中外逸事,给读者展现一种别样的花卉文化之美。譬如,他在《关于花的恋爱故事》一文中,既讲到了中国清末彭玉麟与邻女梅仙的恋爱故事,又讲到了英国小说家斯科特与一名女郎的恋爱故事。

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

周瘦鹃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色彩,他博学多才并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写作之时,他广征博引,那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诗词典故、中外逸闻信手拈来,让人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

在介绍山茶花时,他说此花“喜阴恶阳”;在谈到牡丹时,他指出“牡丹时节最怕下雨,牡丹一着了雨,就会低下头来,分外的楚楚可怜”。他还撰写了一些介绍文史知识的小品,比如《〈梁祝〉本事考》、《关于〈汉明妃〉》、《明末遣恨〈碧海花〉》等等。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述,既能够让人感到亲切,又能让人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周瘦鹃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会传授一些自己多年以来的生活经验。比如他在《探梅香雪海》中提道:“香雪海探梅必须算准时期,不要忘了日历……大概每年惊蛰前后一星期内前去,才恰到好处。”

再比如说到“柿初红时,也可作瓶供”之时,告诉人们因为柿子太沉了,所以想要稳定,就需要“插在古铜瓶中”,而且因为柿子的叶片很容易干枯,所以“索性全都剪去,另行摘了带叶的大枝插在中间,随时更换,红柿绿叶,可以经久观赏”。

五、周瘦鹃的文章,简洁而又富有情趣

周瘦鹃的文章,篇幅不长多在一两千字左右,但其所蕴含的内容却异常丰富。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井然有序,格局紧凑而又错落有致。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清新而不落俗套,有的质朴平实、直截了当。如“迎春花又名金腰带,是一种小型灌木,往往数株丛生”;有的富有情趣,使用古人诗句引出正文,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篇。

周瘦鹃翻译作品《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

周瘦鹃的文章,在结尾的处理上千变万化,有时如傲然耸立的山峰;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豁然开朗;有时如奔腾的瀑布急流之下,却又忽然戛然而止。如他在《蔗浆玉碗冰冷冷》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有关于甘蔗的知识,但是在结尾却写道:“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每嚼甘蔗,总从梢尾嚼到老头,人以为怪。他说:‘渐入佳境!’因此俗有‘甘蔗老头甜’之说;而老年人处境好的,亦称‘蔗境’。我们老一辈人,眼见得祖国欣欣向荣,老怀欢畅,也可说是‘甘蔗老头甜’了。”周瘦鹃笔锋一转,以这样的方式来结尾,既能够承接之前的文章内容,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其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之中。

周瘦鹃的文章,往往透露着一种自然之美,语言平实而又亲切,感情真挚。他的文章中很少有华丽的比喻和形容,看似平淡,却能够看出其返璞归真的语言文字水平,以及文章中的淡泊宁静之意。偶尔他还会使用拟人等手法来描写,使文章既文雅又有趣,在庄重的同时而又不失诙谐。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周瘦鹃散文的艺术特色,以及其独特的艺术与美学品位。

周瘦鹃著作《紫兰忆语》

周瘦鹃的文章,能为读者考虑,他从来都不会在文章中长篇大论,而是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他想要表达的事理。他通过古人的诗词歌赋或是自身经历,来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讲述那些在自己的思想中偶尔闪现出来的火花。他的散文或许不像哲理散文那般深刻,但是他的这种真实的感悟和思考、生动而又有趣的叙述,往往更能够吸引和打动广大的读者。

结语

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比较贫乏。有些人干脆就放弃了对美的追求,以“粗鄙”和“现实”自矜;而有些人只是摆摆生活美学的架子,装装挥麈清谈的样子,并没有一颗真正的向美之心。

再平凡的生活,也不应该放弃对美的真正追求。追求美,并不是为了装饰门面,也不是为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企图;追求美,只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陶冶,对自己修养的一种锤炼;而对美的追求,你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追求美的心灵。

生活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承受了众多的苦难,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但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却还是依然每天微笑着面对生活、热爱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总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珍视、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