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一词常被人用来形容那些不听话让人讨厌的孩子,这个一个来源于北方的称呼。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研究者发现熊孩子之所以称为熊孩子是因为他们被"熊父母"所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熊孩子的时间网络上数不胜数。近日,网上又有一个"霸座男孩"火了。照片上,又一个大约7岁左右的小男孩,整个人都平躺在地铁的座位上,竟一个人占三个位。更过分的是,熊孩子还把穿着脏鞋的脚踩在地铁座位上,让一旁的乘客无法入座。

本以为孩子是独自一人没有家长在身边才会如此放肆。不少乘客便批评孩子的行为,让他坐端正并把椅子擦干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原来母亲就正坐在一旁,熊孩子的母亲一脸不屑地回应乘客:"孩子还小,你让让他怎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对孩子不仅不管不顾,还过于溺爱孩子的"撒野"行为,让周围的乘客不禁唏嘘。很多孩子在长大后自大放纵,目无旁人,没有道德观念都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让孩子培养好三观的后果。

想要避免一个熊孩子的诞生,家长首先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很多熊孩子的形成都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会培养出熊孩子?

首先,过分溺爱

父母的爱就像是一汪清澈的湖水,孩子是湖水上的一艘小船。父母的爱让孩子能飘向更远的未来。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分的爱就像是发了洪水一样,把孩子"溺死"在温暖的湖水中。

不少熊父母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他们打点好一切。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只会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啃老族。失去父母后的他们,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甚至祈求别人也会对自己百般照顾。一旦不如意,熊孩子们就会大发脾气。

其次,放纵孩子

网上的这位母亲就是对熊孩子的行为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没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长期以往形成错误的习惯,难以改正。

父母不应该以为孩子还小就不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孩子小时候才是规范行为的关键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

再次,父母本身就是"熊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在孩子3岁左右就会在潜意识中模仿父母的种种行为,并把父母的行为当作是正确的举动。

比如:父母在家经常"东倒西歪"地躺在家中沙发上,孩子也就和父母一样没有端正的坐姿。离开家后,孩子以为还和在家里一样,不约束自己,"东倒西歪"地躺在公共座位上。

言传身教,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感化孩子、影响孩子,让他们变得讨人喜欢。

最后,暴力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那是因为当时的孩子思想比较单纯,会一昧听从父母教导。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人的思想也趋向于自由独立。孩子已经不会一味顺从的乖宝宝。

暴力教育的后果,要么就是造成孩子的软弱,要么就是让孩子无情反抗变得更加暴力。

棍棒以及不能称为教育的手段。很多熊孩子表现为喜欢打架,欺负班里的同学。事实上,暴力教育"治标不治本",他们会找到其他途径去发泄自己。而家长选择暴力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失败无能的体现,是父母偷懒的手段。

总而言之,"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就是熊孩子。孩子的发展都是依靠父母后天的教育塑造和环境的改变。孩子是敏感的,家长不要为了偷懒选择容易的教育方式,而是要选择困难但是正确的方式。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也是家长们一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