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489年,孔子来到淮阳古城讲学。

楚国听说这事儿以后,立马发出邀请函,希望孔子能和他的弟子来楚国作客。

孔子欣然答应,可刚一出发,就被蔡国“截胡”了。

原来,蔡国早就看楚国不顺眼了,任由这大好的人才过去,铁定对自己国家没啥好处。于是他们把孔子一行包围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群读书人出又出不去,只能待在包围圈中。

眼瞅着随身携带的粮食快要吃完,人们纷纷陷入绝望和恐惧之中,于是他们向老师请教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面不改色,继续若无其事地抚琴

“咱都快死在这儿了,老师你还弹个什么琴哇?!”

孔子吩咐大家要淡定,既然对现状无济于事,那我们就像啥也没发生一样继续生活。老师我该给大家上课就上课,该弹琴就弹琴。身处困境,总要凭着希望而活。

孔子的坚定慰藉了众人的心灵,当楚昭王派兵赶来的时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居然已经绝粮七日

凭着弦歌不辍,他们熬过苦难,用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奇迹。

战火中的小学堂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弦歌不辍”的由来。后来人们常常以此来颂扬困境之下,坚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作为典故的发生地,淮阳人对这个词有更深刻的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日军攻占淮阳,强迫学校必须使用日本人编写的教材。

不愿蒙受耻辱的师生们决定离开淮阳,去其他地区办学。

当时淮阳中学有位教师叫薛朴若,他思来想去,决定不跟着大部队一起离开,而是背着行囊回二十公里外的老家去了。

虽然不是拿枪的战士,但薛老师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轻易撤退。

他在老家办起小学,一边组织学生上课,一边成立游击队抗日。

炮火中的读书声,犹如两千多年前绝粮困境下响起的琴声,为战争阴霾里的人们点燃了希望。

在乡小愁看来,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心理暗示

按说战乱期间,人们大可不必上学,保住小命再说。可若真是这样,面对兵连祸结,人们很容易变得绝望,不知道明天在哪儿,那就随波逐流,任人宰割。

可薛朴若像战争即将胜利一样,继续为国家培养着人才。只要读书声还会响起,人们心中总是隐隐觉着:快结束了,一切马上就要步入正轨。有必胜的信念,就一定会做出通往胜利的努力

弦歌不辍,是绝望中的信仰。

淮阳古城

说完故事,咱说说故事发生的地方。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城市会不断扩张。

大多数时候,你很难肉眼判断出一座古城具体的边界范围在哪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位于河南省周口市的淮阳古城不会让你困惑。鸟瞰这座城,那感觉就是一个字:

整座城坐落在湖水中央,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龟背。

创立八卦的伏羲,当年就看上了这块好地方,不仅定都于此,还顺手在这里创立了姓氏与音乐

后来炎帝神农氏也觉得这里不错,在这里定都,改名为“陈”。

再后来,这里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陈国的国都。

一件件风云往事,在这片水中高地铺陈开来,并将弦歌不辍的历史余音一代代传递下来,交到我们的手中。

更多精彩故事,3月27日晚20:00,记得锁定CCTV-4观看呀。

同时还要透露一下:淮阳古城是《记住乡愁》第六季最后一个古城啦,一定不要错过这辆“末班车”哦!

编辑 | 樊东媛 汪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