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颁布2019年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这是广东省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大考”,广州再次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

斩获136项,

占全省总奖项数76%,

获奖数量高居广东第一。

看数量,更要看含金量。2019年度,全省仅有的2名突出贡献者获得者,全部来自广州。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首任女校长王迎军,更是在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院士。此外,4项面向粤港澳和国际的科技合作奖也均由广州包揽,彰显了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底气和力量。

25日,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的专访,解码了广州的“领跑秘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访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

科研集聚效应,让“强者越强”

“在改革开放前40年,中国通过学习别国的产品和技术,走出了一条‘先产业革命、再技术革命、最后到科学革命’的路子。现在,这条路子已经反过来了,必须是先有科学发现,再到技术发明,才有产业发展。”

而科学发现,依靠“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广州此次在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将中“领跑”,体现了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集聚的优势作用,而且集聚效应会让‘强者更强’。”王桂林说。

作为当之无愧的华南地区科学研究中心,广州拥有全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8%的独立研究机构,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创新人才。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8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90人。“这些都是广州科技的底气。”

产研协同创新,勇闯“无人区”

“分析这次广州获奖的项目,会发现有四个‘长’——科研院所所长、大学校长、医院院长、工厂厂长。从科研链条到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是广州此次领跑的另一个优势。”王桂林说。新冠疫情发以来,广州科技力量积极应战,尤其在生物制药产业,从实验室到工厂都彰显了硬核实力。

实力来源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近年,广州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次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上的成绩,就是对广州多个科技企业勇闯重点领域“无人区”的褒奖。

据悉,至2018年底,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达600.17亿元。2019年,广州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3%提高到2.8%,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16%和10%。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城市中,广州的排名由2018年的32位提升到21位。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占全省的24%,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283家,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之首。

正视短板弱项,借力大湾区

扬长,也要避短,更要放眼全国,放眼长远。在采访中,王桂林实事求是地分析广州的科研短板。他说,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是中国科技实力和产业市场实力较强的地区。但广州与北京、上海相比,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水平有待提高。“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要补短板,要加大布局。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即从‘0到1’方面,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担当发挥广州的作用。”

如何补短板?王桂林说,现在广州正在“两手抓”,“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科学发展。”立足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正着力推进穗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创新要素在大湾区的自由流通,借力推动广州“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发展。

据悉,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南沙设立新校区的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去年5月6日,广州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的合作协议,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骨干节点。目前,广州正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三城一区十三节点”各具特色的创新核,全面强固广州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撑力。

深读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广州成绩”

含金量足,突出贡献者均来自广州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包揽2名突出贡献奖和4名科技合作奖,共获得一等奖43项(占比86%),共获得自然科学奖20项(占比83.3%)、技术发明奖10项(占比71.4%)和科技进步奖100项(占比74.1%),共有116项成果由广州市企事业单位牵头完成。2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全部来自广州,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院士。

4名科技合作奖获得者同样全部来自广州的合作项目,分别是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的法国科学院配位化学研究所伯纳德莫涅、与暨南大学合作的印度国家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拉吉夫库马尔瓦西里、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的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迪拉克普利亚达莎纳多瓦姆佩加马格、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作的德国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马提亚斯杜雷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足湾区,协同创新成效突出

科学没有疆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化,广州科研单位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和成果开发的开放度,以广州为中心,一张科研网络越织越广、越织越密,以协作的方式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广州获得的130项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有103项以合作方式完成,占总获奖数的近八成。其中,46.6%的成果是联合省外单位合作完成,48.6%的成果是本地或珠三角地区单位联合完成,另有4.8%的成果与香港高校共同完成。

比如,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肝脏肿瘤新型多模图像诊治核心技术、体系构建及其临床应用”项目,就是由南方医科大学、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等单位历经十余年研究攻关合作完成。

布局见效,重点发展产业成创新主力

近年,广州围绕产业链进行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广州获得的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奖项中,有100项与广州重点发展产业高度关联,占比76.9%,生物医药、海洋、先进制造领域获奖成果亮点纷呈。

生物医药领域共33项获奖,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全覆盖,首次有企业(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海洋领域获得突出贡献奖、科技合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奖含金量高。先进制造领域获得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6项科技进步奖,其中11项由企业牵头。

数读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广州贡献”

想知道更多关于2019年度广东科学技术奖背后的解读与故事,请戳这里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方晴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方晴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彭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