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K叔的第1113篇原创
作者:Kris主创团 子不语
原创:Kris在路上(krisgtd)
个人微信:ursosonice8
大家好,我是K叔。
前段时间,又有熊孩子巨额打赏主播的新闻上了热搜,这次是40万。
不少朋友的反应是:父母没有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不过,类似这样的事件不止一次发生,仅仅只是教给孩子钱的知识,就能解决吗?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现象背后的问题。
1
熊孩子花40万打赏主播,败光积蓄
又见熊孩子打赏主播败光家中积蓄!
宿迁的盛先生常年在外打工,11岁的儿子一直跟着奶奶在老家生活。
前不久,老人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才发现,原本存有40万卖房款的银行卡,余额仅剩0.2元!
银行流水显示,从今年1月份起,每天都有三四十笔转账,每笔资金从几块钱到一千块不等,最多的一天可达5万。
询问之下,儿子才承认,是他用奶奶的手机号注册了支付宝账号,并绑定了银行卡,这40万都用来玩手游和打赏主播了。
后经记者介入,已有部分平台同意退款,但还有几个表示不能退。
盛先生因生意失败,亏了不少钱,还等着这笔钱还贷款,如果要不回来,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家长的监管不力,孩子的肆意妄为,一下子让本来拮据的家庭陷入困境。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直播的兴起,熊孩子巨额打赏主播的事件频频发生。
不少家长平时忙于生计,索性就任由孩子抱着手机玩。
但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出手大方,少则几百,多则数十万,稍不留神就把钱败光了。
在这些事件的报道下,不乏这样的评论:“孩子不是毁在追星上,就是毁在游戏手里。”
但也有人指出:归根到底都是毁在父母手里。
这不禁让人深思:
毁掉一个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过去的武侠小说、电视、游戏,等等,都曾被家长们视为洪水猛兽,也遭受过各式各样的抵制。
现在的短视频APP、网红主播们可能也被很多家长们视为新的“精神鸦片”。
诱惑总是层出不穷的,每当出现外因影响到孩子,盲目归咎于外因,而不解决自身的问题,属于治标不治本。
在我看来,熊孩子打赏主播这件事里,家长应该做的有3点:
1.切实做到家长的监管,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引导未成年孩子正确使用手机,譬如教导和管控孩子使用支付功能上,要格外慎重。
2.教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说:如果不你教孩子金钱的知识,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代替你来行进这项教育,那恐怕就要付出一定代价了。
羞于谈钱,可能会让孩子在对金钱无知的状态中胡乱挥霍。
这里我推荐《小狗钱钱》,这是一本孩子和大人可以一起看的好书,也有助于孩子金钱观的树立。
3.最重要的,是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仅仅只是谈钱,那就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想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2
为什么孩子会寻找“存在感”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能给孩子安全感,还能增强孩子对外界的探索欲望。
而在不良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以致孩子产生情感缺失,从而引发或轻或重的行为问题。
这就难怪,那些拥有了很多物质的孩子,还去网络上寻找虚无缥缈的存在感。
14岁的小彭曾在短短两个月内,偷偷把父母十年攒下的16万,统统打赏给女主播。
小彭从小和父母聚少离多,直到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
在父母眼里,小彭一直很乖,成绩也不错。但上初二后,父母就感觉小彭不愿和他们多说话,成绩也严重下滑。
小彭说,第一次打赏后,主播的一句“谢谢”,让他有种存在感。
后来,他上瘾了。
“打赏得越多,信心越爆棚。”
“女主播有时会说,谢谢、么么哒之类的话,听到这些就很开心。”
无独有偶,重庆12岁女孩花1.38万元打赏主播,事后被问及原因,她说:“给主播打赏礼物后,自己蛮有成就感的,同学也会很羡慕。”
9岁的聪聪也说:“一般是高兴,因为给他们刷礼物能够受到表扬。”
而被家人发现时,聪聪已经花掉了8万。
其实,这些主播也没做什么,一句小小的赞许和问候,就足够孩子乐开花了。
有教育专家解释,“打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消费,反映出青少年在现实世界因情感缺失而引发的强烈情感需求。”
通过打赏,这些孩子收获了难得的关注和赞赏,更有了存在感。
也许在大人看来,这很荒唐,孩子不缺吃的穿的,享受着他们以前梦寐以求的生活,为什么还是不快乐?为什么没有存在感?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行为不当的孩子,感觉不到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对自己和父母,都失去了信心。
正如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所说,一个人的自我表现不仅仅取决于他自己,要么被周围人强化,要么被他人削弱。
他称之为——他人的力量。
一个孩子的自我表现,或被父母强化,或被父母弱化,这就是父母的力量。
亨利·克劳德在《他人的力量》一书中写道,人际关系有四个层次,依次是:孤立状态、坏的连接关系、虚假的“良好连接”、真正的连接关系。
这四种人际关系中,唯有第四层,能让人成为完整的自我。
有很多人,会在前三层之间陷入死循环。
3
由原生家庭建立的“坏的连接关系”,带来的隐患
在知乎上看过一起“女会计贪污公款打赏男主播”的案件。
潘某是淮安市某机关的会计,她利用职务之便,前后贪污单位280万,其中打赏男主播就花了200万。
她从小父母离异,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做生意,平时也顾不上她。
母亲的忽视,父亲的缺位,在潘某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这让她认为,没有人是爱她的。
上职业学校时,她向男神表白,结果反被他当众羞辱:“你胖成这样,追求我简直是侮辱我。”
工作后,她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平时的消遣全靠游戏和直播。
有时候,男主播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能让她泪奔。
潘某的月收入只有两千多,为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她把手伸向了公款。
一开始,潘某也为此胆战心惊。但时间长了,她渐渐麻木,打赏的金额也越来越大,最终因贪污巨额公款坠入法网。
这时的潘某,已经深陷在虚假的“良好连接”之中。
素不相识的主播,给了她以往没有的温暖和关怀。
渐渐地,她在网络世界营造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将所有负面信息阻挡在外。
而这一切,都是假的。
这是一种精神鸦片,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不会给她真正的满足,只会把她拉入虚幻的世界,最终令她丧失理智,越走越偏。
归根结底,是她与父母的第二层连接出现了问题,由原生家庭建立的“坏的连接关系”,早就为她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年少时,她极度缺爱,难以摆脱由父母带来的失望,后来自信心慢慢萎缩,不断地自我怀疑,自我贬低。
经过长期的孤立状态,她再也无法忍受孤独,也受够了现实中痛苦的人际关系。
于是,她借用网络上的虚假关系,自我欺骗,暂时安慰受伤的灵魂。
纵使是成年人,也会沉迷在这样虚幻的关系中无法自拔,更别说是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孩子了。
4
“第四层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信任和爱
亨利·克劳德说,信任这一概念,在我们使用他人的力量时,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缔结真正的连接关系,是建立在彼此高度的互信之上的。
在节目《朗读者》中,马伊琍曾分享过被爸爸信任的经历。
当时的她正上高一,爸爸到办公室领学生手册,打开一看,分数都不错,但唯独思想品德上,老师评了“差”。
老师解释道:“你女儿跟多个男生有早恋。”
听到这里,爸爸反而很平静,让老师把男生的名字都写下来。
然而,老师只写了一个。
爸爸反问:“不是多个吗?还有呢?”
“我女儿我最了解她,我还是找校长去说吧。”
老师很生气,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事后,马伊琍得知被冤枉,第一反应是哭,但更多的是对爸爸的感激,同时也提醒自己要更自觉,不辜负父母的信任。
马伊琍感慨,她的父母并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却能给她最大的支持和信任,让她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父母选择相信孩子,他才愿意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需求,遇到困难,他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求助。
父母能做的,就是给予足够的信任,告诉他,“我相信你,也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可现实中,很多父母在不自觉地毁掉这种信任。
网上有个问题:不被父母信任是怎样一种体验?
有人被父母冤枉偷钱,真相大白后也得不到一句道歉,直到现在也无法释怀。
有人得了心肌炎,父母不相信,认为他是为了逃课,差点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也留下了后遗症,长大后自卑又敏感。
有人光是看到电视节目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我当然相信你,我不相信你谁相信你” ,都要感动到泪奔。
这一段段痛苦的回忆,背后都是声嘶力竭的呐喊:“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连父母都不能信的话,以后又能相信谁?”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大概也会对世界留下失望的底色吧。
如果有一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和父母多说话,可能是他已经攒够失望,不想再绝望了。
回到巨额打赏主播的熊孩子事件上来:
如果事件中孩子的父母,能给与他足够高质量的陪伴,教给他正确的金钱观,再引导他用学会的理念,正确地去面对消费行为。
同时,给他设立一定程度自由做主的范围,给与他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在这个自我把控的范围中实践和成长,那该是多么棒经历!
孩子在成长中,会一直体会到父母的引导,信任和关爱。
从小被爱和信任的孩子,有安全感和价值感,他自信乐观,无畏无惧。
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坚信,背后会有父母在为他托底,这是他活在世间最大的底气。
所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信任。
而孩子最终会获得:自由、责任和爱。
- END -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子不语,盐于律己,甜以待人。
Kris(K叔),专栏作家,会计学博士在读,央企总部辞职后开始创业,行动服务平台「一行DoMore」创始人。5年陪孩子阅读500本书、半年拿到10个世界500强Offer、两个月在职状态考取博士、一个月瘦20斤。新书《引爆自律力》当当新书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