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 法国《论坛报》网站3月2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常态不会再回来了”》的文章。文章编译如下:

这是大家都想问的一个问题: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常态”?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新冠病毒引发的卫生和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以及“隔离”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困难,即便是那些最反对墨守成规的人现在都希望回到已经失去的“常态”。然而它不会再回来了。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疫情永远地改变了。

被病毒改变一切行为

至少《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主编吉迪恩·利奇菲尔德是这么认为的,他表示:“为了遏止新冠病毒,我们不得不彻底改变几乎一切行为:工作、锻炼、社交、购物、管理健康、教育孩子以及照顾家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3月17日下午在法国巴黎拍摄的空无一人的人权广场。新华社发(奥雷利安·莫里萨尔摄)

这位主编的分析基于一个共识:必须要进行社会隔离才能战胜感染“曲线”。这样做是为了减缓新冠病毒的蔓延,也可以让各国医疗卫生体系有能力照顾病人。然而,这并不足以根除新冠病毒,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疫情可能一直会延续下去直至发现疫苗,或者是足够多的人被感染后其他人间接受到保护。

利奇菲尔德认为,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重大损失,尤其是那些“依靠人群聚集过活的企业:餐厅、咖啡馆、酒吧、酒店、电影院、商场、艺术节、博物馆、体育场馆、航空公司等等”。

不过很多企业会慢慢适应,有些会采取物理隔离的办法,比如影院和会议中心只接纳一半人、有些活动必须预约等。

健康监控介入社交生活

从长远来看,影响将是更深层次的,首先就是在医疗卫生体系。当前的危机也许会促使人们研发必要的手段以应对未来新的传染病疫情:会出现可快速机动的诊疗设备,发展医疗设备、试剂盒及药品的快速生产能力。

社会交往也会受到十分深刻的影响。利奇菲尔德称:“我估计,我们可能会建立一种绝对安全的社交方法,研发一些手段辨别谁存在健康风险而谁比较安全。”这种办法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也就是大规模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公共监控。

他表示:“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世界:如果想要乘飞机出行,你得在某一个能够通过手机跟踪移动轨迹的机构登记。航空公司可能无法知道你到过哪里,但如果你靠近过被传染的病人或病人家属,航空公司就能收到警告。进入一些大型公共场所、政府大楼或公交站也会有同样的要求。到处都有体温测量仪,工作的地方可能会要求你随身携带可以监控体温或其他生命体征的设备。”

我们可能将会适应各种各样的措施,“就像在恐袭事件频繁发生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了机场日益严格的安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