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创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两周内四次熔断的惨烈景象,金融圈惶恐不安,甚至有人发问:大学生还能进入金融行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自从有股市以来,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炒股票”,最早没人懂,后来发现有人赚钱了就一拥而上,结果绝大多数都变成了韭菜。“炒股票”究竟炒的是什么?如果不了解这底层逻辑,那么炒的过程全部都是在投机,根本不算是投资。

这一张股票上面的价格,究竟代表的是什么含义?这张纸值100块吗?分文不值!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买这张标价100块的纸呢?

有人说是股票背后的公司值这100块。对了,这个靠谱。但,你知道为什么公司就值100块,而不是99块呢?也不是101块呢?这其实就涉及到公司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炒股票的人都知道“市盈率”,就是市场价格与公司盈利的比例,看看价格是盈利的多少倍,来判断公司是否高风险、是否有空间。有没有人想过,股票价格就是你的投资本金的话,如果把这个公式反过来,用盈利除以股票价格,那么就变成了“股民投资回报率”。

这是一个新鲜的词语,所有炒股票的人都炒的是低买高卖,盈不盈利是看卖出去的时候比买的高了多少。这个“股民投资回报率”根本无效。是真的吗?

一家公司的价值是如何估算出来的?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就是预估一家公司未来每年能够赚到的钱,用一定的比率折现到今天的合计数,就是公司的价值了。

其实市场上所有的企业估值方法,其底层逻辑全部都是这个“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那么搞清楚这个公司的所有参数,也就搞清楚了公司价值逻辑了,搞清楚了价值,那么价格应当是在价值上下浮动的,也就是说股价就有了“主心骨”。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我们都知道,价格的决定因素表面上看是一个事物的价值所决定的,但实际上是交易双方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苹果手机的成本比小米高不了多少,为啥苹果手机就卖那么贵,而小米手机就走低价路线呢?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的公司股票价格很高,有些价格就看起来很低呢?尝试先从价值本身来理解,然后再嵌套进供需关系,那么股票的价格逻辑就变得简单了。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最核心的元素只有两个:每年的自由现金流和折现率。自由现金流就是公司每年能赚到的“现金”,注意,这里说的可不是“净利润”,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可是天壤之别呀!公司自己赚到的“现金”才是考量因素。而自由现金流是表示公司自己日常经营赚到的钱抛去购买长期资产所付出的现金,剩下的那些才是自由现金流。

例如一家公司一年销售赚来的1000万,支付了供应商、人工、水电、税金、费用等,留下来200万。公司决定花100万买一台设备来增加产能。那么就还剩100万,这就是自由现金流。如果公司每年都能确保留下来100万的现金的话,这些钱积累起来就是公司的价值了。

问题来了,年初的100万和年底的100万是不同的,就好像你存到银行里100万,到年底你会拿到104万,这4万就是利息。换句话说,就是年底的104万折现到年初的话就是100万,这个折现率就是4%,也就是存款利息。

企业也是一样,每年股东都期望有所回报,这个回报一定会超过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否则,干嘛还冒这么大的风险来赚一点小小的利息呢。所以,企业的折现率就是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利率的和。无风险利率通常使用的是国债利率,由国家担保的债务利率是无风险的,或者说风险极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企业经营的风险也应当有所回报。

例如无风险利率是5%,在此基础上股东还想要赚回10%的风险回报,那么这个折现率就可以设定15%。这样算来,公司每年的自由现金流是可以用预算估计的,折现率也有了,那么公司的价值计算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有了公司的价值,再考虑公司的价格。

例如公司的价值经过测算是1亿,公司的股票数量是1000万,那么公司的股价就是10元。那么就要考虑有多少人愿意花10元购买这个公司,当公司还在IPO的时候,这个10元就可能是公司的发行价。

当然发行价的确定过程很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这里仅做一个例子。如果公司的流通股票是500万股,每人最少买100股,就是5万人花10元买,这个价格就做实了。可是,有人愿意买1000股,有人愿意买5000股,这人数就变成了5000人甚至3000人能买到,可是市场上有100万人想要买,你猜会发生什么?

开盘就会因为想买的人多、想卖的人少而股价大涨。而有的时候这种涨是非理性的,在买方大于卖方的时候股票就涨,相反就会跌。而这个平衡点没人知道会是多少。平衡点之上买到股票的,很有可能就是韭菜。而其实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平衡点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公司的理性估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炒”上,炒股票的人绝大多数是不懂看公司价值的,也不懂看公司的业绩,更加不懂看公司的财务报表。其实财务报表中潜藏着公司价值的许多细节。也有人说,公司财报都是粉饰的。好吧,我们不否定财报有可能会被粉饰,不过,你要想清楚一件事情,粉饰报表的代价要远比炒作股价来的困难的多。

财务的方法就是你想要粉饰任何一点,必定在另外一点同时体现,懂看财报的人就能发现这些。而市场价格的高低变动如果失去了根基,没人知道究竟多少算高多少算低。

所以,“炒”股票就仅仅考虑了市场的供需关系,而几乎完全忽略了公司价值。

巴菲特买股票就不是“炒”的概念,而是“投”的概念,即在充分考虑公司价值的基础上来发现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这种逻辑不难,但需要相当的耐心,和对财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