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期间,朋友安利了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华语高分剧果然没有让人失望。现实题材的选择和发人深思的矛盾,非常高明地将我们引向现实未曾触碰到的深度。

这部剧的主创团队也曾说过,他们想要传达的重点不是关于“恶”,而是关于“我们”。当恶未发生或者已发生,我们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

如果我们都是对的,那什么是错,我们都是好人,这世界为什么没有变好。

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应该是每个人的自省,有些悲剧一定是有我们未曾触碰到的维度,浮于简单的善恶,粗暴地割席,然后周而复始。

这部剧由一起无差别凶杀案判决开始,引出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辩护律师及其家属、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属、公共媒体以及精神病院,这些涉及的主体关联到所有现实案件中涉及的各方,相比在虚拟世界的自说自话,我们更能看得到全貌。

关于无差别凶杀案,来看看社会发生过的真实案件。

2018年4月,米脂发生了轰动的砍学生案件。赵某在中学校外持匕首在放学的学生堆里疯狂行凶,造成9死12伤。因为当初在这里上学时受同学欺负,赵某怀恨在心,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报复。

2018年11月,辽宁葫芦岛司机韩某开着黑色奥迪车径直撞向排队过马路的小学生,6人死亡19人受伤。韩某与妻子发生矛盾,轻生厌世导致了这场惨剧。

2019年5月,南昌红谷滩,三名女孩走在路上,身后突然窜出一名男子,当街杀害了其中一名女孩。原因仅是凶杀找不到女朋友而厌世杀人。

诸如此类的无差别杀人案件还有很多。这部剧创作的背后,是2012年至2019年间台湾发生了6起以上的无差别杀人案。

有这样一部剧去触碰现实中的痛苦与困惑,每个角色都在还原现实中的困境,创作团队真的有心了。

一、杀人犯李晓明和他的原生家庭

故事从杀人犯李晓明被判死刑开始。两年前,他闯入一家影院,对观众席开枪,造成9死12伤,用的是他自己制作的枪。

出事后,他一家人的身份被媒体曝光。

每天都有人去他们家敲窗户砸门。他们只能关掉小面馆,搬到农村隐姓埋名。他的妹妹李晓文也辍学在家荒度时日。

一家人在很长的时间都不能接受,他们愤怒、无助,无可奈何地的选择逃避,痛苦和害怕让他们无暇思考。

父母陷入无限的回忆,他们只记得那个从小乖巧的小男孩,妈妈的话令人痛心——「我一天睡不到两小时,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哪里把小孩教坏了?……是因为我们太自私、太忙碌,都没时间跟孩子聊天,所以才会教出这种变态杀人魔?……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 20 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妹妹回想哥哥,依然是那个很会哄她的大男孩。案发前一天,她还拿着学长发来的信息,让哥哥解读是什么意思。在她品味恋爱味道的时候,没有想到和哥哥聊聊他自己。事发后,她为此后悔不已。

在狱中的李晓明一心求死,拒绝与家人见面,想以这种割裂,让家人不受影响。但律师告诉他家人的实情,他内心有了松动,答应与家人会面。这次会面很关键,或许能探索到他杀人的原因。

但就在要会面之前,李晓明被执行了死刑。悬着那把剑落下后,也斩断了通往真相的线索。

李晓明的家庭很普通,市井小民,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勤劳辛苦,生活一眼望穿,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供他们读书上学。

就是这么普通的家庭出现了一位凶手,可怜、可恨。如果不能寻根究底地找到原因,才是更可怕的。剧中的王律师就带着这个想法做着找寻真相的努力。

二、律师的理想

剧中的律师王赦是主角之一,“冒天下大不违”为杀人犯做辩护,即便是在现实中,这样的律师也不会让人喜欢。

王赦的“赦”字是免除或减轻刑罚的意思。也许编剧别有用心吧。

王赦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的法扶律师,他认为就算李晓明、陈昌(剧中的另一位无差别杀人犯,在公园杀死两名儿童)这样的杀人犯,也是有人权的,也应该受到公平的审判。

理想主义主义不是说说而已,是要付出代价的。作为半公益性质的法扶律师,他们的报酬由政府支付,显然不会太高,剧中的王赦就是这样,能力很强,但不能给家人很好的生活,房子是租的,日常花销需要老婆的娘家贴补。

更难的是,给重犯当法扶律师往往会同样被舆论认为是“恶人”、“没有良知”。要么是为了钱,要么是为了名。

不仅王赦要被人在网络上谩骂、现实里泼粪,还累及妻子遭人恐吓。有孕在身的妻子因为过于紧张,导致早产,最终那个儿子也没有保住。剧中夫妻俩给自己儿子告别的那一段很令人感伤。

这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碰撞,王赦面对整个社会舆论、家庭,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也做出了牺牲。从家庭的角度,他也许不是一个很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理想是什么,是法治、人人平等、公民权利,即便是死刑犯也应该讲程序正义,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坚持这一点并不容易。民意是杀之而后快,他被认为是站在民意对面的“圣母”。

他主张找到罪恶的成因,但在仇恨和恐惧的“不原谅”面前,这样的声音太弱小。现实中也是这样,很难接受除“死刑立即执行”之外的方案。

王赦的困境,也是现实的困境。

三、受害人和媒体责任

品味新闻台编辑部主管宋乔安(贾静雯饰)的儿子是二年前李晓明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罹难者,先生是网络先驱报的创办人。宋乔安自儿子遇害后,没有走出愧疚和悲痛,和丈夫、女儿的感情和关系处于失序状态。

时隔多年回归银幕的贾静雯演技、颜值双双在线。饰演的宋乔安是一位电视媒体的女强人,自从失去儿子后,除了强悍之外没有其他额外的情感,办公室的氛围和她在家里一样的压抑。

而新来的实习生,恰恰是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在这样的情节里,受害人家庭、加害人家庭和媒体就进了一个紧凑的局里,在这个局里面对面,矛盾冲突激烈地爆发。

宋乔安连自己都不原谅,自然无法接受来自李晓明家人的道歉。看到他们只会放大她的痛苦和仇恨。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让人们看到媒体镜头下双方家人的反应和冲击。

显然,媒体不代表绝对的公义和客观,收视率和民意是他们选择性报道的重要考虑。媒体会选择人们想要看到的,而不是应该报道的。在民意的怒火中,媒体扮演了消费者和操控者的角色。

一对母子在媒体审判后选择自杀的事件,也刺激了宋乔安。品味新闻台要做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媒体的转型背后往往也付出很多代价。而且不会一帆风顺,在媒体换老板后,宋乔安的新闻遭到新老板的阻拦,自己被调离岗位。

正是因为宋乔安是受害人家属和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所以她的转变和反思尤具代表意义。

我们在谴责凶手,但偏见和片面报道推波助澜陷一方于绝境何尝不是另一种“凶手”。

四、回归到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小的单元,它影响个人进而影响社会。剧中小心翼翼地展示着每个家庭,似乎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李晓明的家人从一开始歇斯底里的逃避逐步走向反思,如果能给孩子更多关注,了解他的内心,而不仅仅日复一日忙碌,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这种反思让他们重新拥抱女儿,而不是让她与家人割裂。

宋乔安因为走不出失去儿子的痛苦,让家庭分崩离析,为了给女儿温暖的家,让生活回归正常,二人审视自己的伤口,重拾生活的希望,完整的家庭生活让女儿重新有了笑脸。

王赦律师和妻子,个人觉得是一对模范夫妻。有一个小细节,二人在争议的时候,捂住了女儿的耳朵,争议不可调和的时候,让女儿去另外一个房间,全程都是心平气和。很多事二人有理解也有妥协。失去儿子后,王赦放弃理想,妻子却让他重拾信念。

在精神病医院,宋乔安的妹妹在处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控事件时,采用“话疗”摸清了患者的症结,同样是指向家庭生活、母爱缺失所导致。

精神障碍者陈昌在公园随机杀死孩子的动机,王赦一直想要搞清楚,去监狱探望,去他的家庭,然后他得出一个猜测的结论:陈昌想要杀死童年的自己。这也许是常人不能理解的,正因为如此,寻根究底才显得有意义。

奥地利著名精神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剧的最后,我们看到每个家庭都迎来爱与理解的回归,尽管伤痛还在。这个社会的健康,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家庭的健康。王赦没有获得的答案,或许这部剧给了吧。

—END—

作者: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