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病死,汉武帝刘彻终于掌控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年纪轻轻而又雄心壮志的他,再也没有人可以掣肘,终于能够放开拳脚一展宏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思想大一统

高祖以来,黄老学说是汉朝的主流思想,老子、庄子在一定意义上视为圣人,朝廷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天下休养生息,比如萧规曹随就是这一时期的体现。

在用刑方面,汉朝强调“德主刑辅”“约法省刑”,汉高祖曾经废除秦朝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废除《挟书律》,使得诸子百家学说得以复苏,文帝和景帝相继废除肉刑,进行了刑制改革。

同时,汉高祖减轻赋税,规定田赋十五而税一,汉景帝又减三十而税一,人民负担大大减轻,社会活力大大增强。

汉朝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是,即位之初的大汉,内部的央地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土地兼并严重,北方诸侯势大,南方少数民族也尚未归顺,面对这种情况,无为而治显然已经不符合国家治理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学说来为政治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开辟道路。

自《挟书律》被废除后,儒家思想逐渐兴起,朝廷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儒学官僚,比如刘彻的老师太子太傅卫绾、太尉窦婴、丞相田蚡等人,从刘彻当太子时起,这些人便对汉武帝刘彻耳濡目染,深刻的影响了刘彻的思想。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大一统时代的需要,汉武帝于公元前134年采纳了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学说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阴阳、法、道等诸多学说而构建完成,实现了儒法的合流,形成了“儒表法里”的统治模式。

同时倡导三纲五常的人伦关系,鼓吹“君权神授”,强调君主集权,这就使儒家的春秋大义、君臣伦理观念与封建制度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

罢黜百家、独尊儒使得汉朝思想文化得到统一,整个汉代的大一统趋势大大加强,这项政策充分的适应了时代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推恩令

各诸侯国经过七王之乱,实力大为削减,但是王国现象依然尾大不掉,个别诸侯国方圆千里,对立中央,诸侯王伙同地方官吏豪强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愈发严重。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名义上是施德惠于众宗室子弟,实际上是剖分诸侯国的土地,离间诸侯国内宗室子弟之间的关系,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也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具体贯彻。

推恩令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成功地引入了地方诸侯国内部,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又使得诸侯国分崩离析,加强了中央集权,自此,汉朝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彻底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虽远必诛

汉武帝继位之后雄心勃勃,决定废除与匈奴人和亲的鸵鸟政策,凭借父亲和爷爷积累下来的富强国力,精心策划了伏击匈奴的马邑之谋。

马邑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只要等单于一到,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计策奏告给汉武帝,武帝诏命群臣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他认为高祖刘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围于平城,何况兵马一动,天下骚动,胜负难料,不可轻率出兵。


王恢是燕地人,曾长期在边郡为官,他向汉武帝进言:“战国初年,代国虽小,北有强胡的侵扰,南有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如今大汉强盛,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每次与汉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

汉武帝最终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设计伏击匈奴。

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同时,汉武帝同时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

军臣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匈奴在此时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雁门尉史。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军臣单于听后大惊,下令立即撤军。

马邑之谋宣告失败,从此开始,汉廷与匈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汉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山,打通了汉朝前往西域的通道,将当时汉朝的北部边疆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甚至后来,随着战争的推进,匈奴人逐渐北迁,以致形成了“漠北无王庭”的大好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并派遣汉将王恢、赵破奴击破车师、楼兰等国,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汉武帝派李广利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大宛被破,汉朝在西域的声威大振,有力的确保了西域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南方,汉武帝平定了闽越国之乱,将其族人北迁,彻底清除了南越诸国的统治根基,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汉武帝南征北战,解除了汉朝的外部威胁,大大提高了汉朝的威望,极度增强了汉人的民族自信心。

(四)设立中朝

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逐渐赋予一些亲信侍从参加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这样,就渐渐地将丞相及其他“外朝”官员排斥出权力中心,增强了皇帝对权力的掌控度。

从此,中朝制度逐渐形成,甚至到了东汉,出现了外戚宦官长期专权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监察制度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通过对地方的有效监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更不要说,汉代以后的各朝多有效仿汉监察之制,甚至我们现在的监察制度,也是从汉朝时期演化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盐铁酒专卖

战争的持续,极大的消耗着汉朝的国力,汉武帝不得不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兼管盐铁专卖事务,在全国各郡县广设盐官,获利巨大。元狩六年(公元前94年),铁专卖也开始实行,不仅垄断流通,且由政府直接控制生产。此后,桑弘羊出任大司农,于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又实行酒专卖,由官府酿造,禁止民间私自酿酒。

盐铁酒专卖制度使汉朝国库大为充实,有效的支持了汉武帝的四方征伐,从经济上巩固了汉室政权。

(七)桑榆晚景

汉武帝晚年疑神疑鬼,迷信方士巫蛊,认为自己的病是因为有巫术蛊作祟造成的,便派江充四处调查。

江充率领巫师到各处掘地寻找木头人,因为江充一直怕太子刘据继位后将其诛杀,在搜查至太子刘据的居室时,把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陷害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子刘据将江充诛杀,江充的部下去汉武帝面前诬告太子谋反,武帝派使者前去召唤刘据,但使者怕被杀,便回报汉武帝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就这么阴差阳错,武帝和太子之间爆发了武装冲突,太子被杀。

武帝醒悟之后,怜刘据无辜,在刘据的亡地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刘据的思念。

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从此不再出兵。

一生纵横天下的他,在晚年留下了悲凉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