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林子杰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华略创智 (ID: uit_shanghai)

3月9日,科技部发函支持济南、西安、成都、重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至此,全国共有10市1县获得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创新示范区称号,这是国家对人工智能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视。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各大互联网科技巨头和独角兽企业纷纷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各类新技术、新产品被迅速应用到救治病患一线和社会面各种防控场景,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抗疫”竞赛。

01

疫情中,人工智能令人侧目的表现

1. AI助力科研攻关快速突进

在病毒基因检测方面,阿里、华为、百度等陆续开放相关算力和算法,协助医疗机构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

在借助AI算法的基础上,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阿里达摩院医疗AI团队和杰毅生物技术公司共同研发出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可对病毒进行精准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检测病毒的变异情况,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而分析比对的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摩院算法专家顾斐博士在疾控中心基因检测分析现场(来源:钱江晚报)

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云合作推出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为快速诊断新型肺炎临床病例提供帮助。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后,肺炎影像学特征就被纳入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基于医学影像的分析成为重要诊断依据。

但由于患者数量多等原因,医生的工作负荷较大,准确度也受到影响。AI辅助系统可实现单病例全自动精准量化结果的秒极输出,诊断效率大幅提升。

2. AI助力社会面防控无疏漏

在人流防控方面,针对复工复产人员的返深高峰,当大多数城市还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国道、省道采取人工测温时,深圳用5G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以避免近距离接触的危险。

机器人不仅可在路口提醒过往车辆司机扫码登记,还能与过往人员进行语音交互,对其进行精准人脸识别和动态体温监测,并拦截疑似病例。

深圳5G机器人义警“黄田田”(来源:经济日报)

在无接触配送方面,服务机器人也开展大规模运用。疫情期间,全国多地医院和集中隔离酒店部署配餐送药机器人。

机器人可根据指令,将药物或三餐送至指定地点,并自动发出取餐提醒,待物品被取用之后再返回。这样可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擎朗智能在广州越秀区集中隔离点的送餐机器人

在人员排查方面,面对社区中大量需要排查、回访的返程人员,联通推出AI回访机器人,可自动通过外呼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询问并记录具体情况,问题包括是否发热以及有旅行史等。

回访机器人根据记录进行统计分析,还定期进行回访。疫情期间,联通AI机器人在武汉、扬州、吉林等地投入使用。

中国联通AI回访机器人的统计分析

实际上,疫情中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非常丰富,如AI远程在线问诊,人工智能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自主分析病因并提供建议;AI药物研发,利用人工智能算力和算法辅助筛选化合物、药物理化性质预测等;AI疫情预警,利用多维环境分析迅速发现疫情高发区域,为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参考……

由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抗疫情工作中大放异彩,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并快速推出新的扶持政策。

在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2月19日工信部出台《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加快病毒检测诊断、疫苗新药研发、防控救治等速度,提高抗疫效率。

3月2日习总书记在清华医学院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又再次提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抗击疫情,强调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追溯病毒来源,提高流行病研究的精确度。

一时间,人工智能再次被推向了社会热点,新一轮投资和应用的热潮,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人工智能板块股票在开年后实现大幅上涨,从2月2日开盘的800.94点一路飙升至2月25日收盘的1115.27点,其中机器人、三丰智能等股票在2月6日触及涨停板。

但是,疫情结束之后呢?一旦生活回归平静,抗击疫情的突发性临时场景消失后,我们还有那么需要人工智能么?各地正在摩拳擦掌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计划,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02

这些年,人工智能的震撼与赋能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最早于1956年被提出。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年)》,人工智能一共经历3次发展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1956-1974年,符号方法被引入语义处理,开始有了人机交互,具有初步智能的机器开始出现。

第二次浪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的数学模型取得重大突破并开始了产业化。与人类下象棋、识别邮编的人工智能就是这一次发展浪潮的成果。

当前我们处于第三次浪潮,始于21世纪初,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传感器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兴起导致数据大量出现,以及深度学习、类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极大促进人工智能新一轮的进阶。

人工智能的3次发展浪潮(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2015年之前人工智能好像只是一种在科幻小说、电影中出现的“超能力”。在人们还没走出电影《机器姬》的震撼中时,现实就给了当头一棒。

2016年和2017年,谷歌旗下DeepMind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围棋(AlphaGo)先后战胜两位围棋冠军——韩国的李世石和中国的柯洁,引发全球愕然!

这两场围棋界的“人机大战”,让世人看到人工智能可怕的学习力。柯洁甚至说,“在我看来它(AlphaGo)就是围棋上帝,能够打败一切”“对于AlphaGo的自我进步来讲,人类太多余了。”围棋界也公认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

2017年5月27日,人机大战之后没多久,阿尔法围棋团队宣布,AlphaGo将不再参加围棋比赛。但是,自此人工智能却以更加快的速度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艾瑞咨询

在金融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法开发出了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应用;在制造业领域,开发出一系列的工业机器人,可被广泛运用于焊接、切割、包装等多个环节;在安防领域,人工智能可将监控画面转换为结构化数据而取代人工分析……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达37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占12%,约为45亿美元。

德勤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统计和预测,2015-2020年中国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44.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6%。

另据乌镇智库《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截至2018年,人工智能企业全球融资规模达784.8亿美元,美国占比近一半,达373.6亿美元;中国为276.3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第三为英国,35.6亿美元。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人工智能技术被迅速应用到各个医疗和更多城市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的场景中。当然,未来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也会带来巨大效益。据艾瑞咨询估计,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市场规模达570亿元,并将在2022年将达到1573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8.9%。

来源:艾瑞咨询

03

中国人工智能诸侯争雄

《奔腾年代》这部美剧给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硅谷IT行业热血的创业故事。今天,中国迎来的是人工智能行业的奔腾年代,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创业公司井喷式涌现,中国“硅谷”呼之欲出……

根据科技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国在人工智能论文方面的发文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企业数量、融资规模方面居全球第二。另据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一共40家,其中一半是美国企业,而有15家来自中国,超过全球三分之一。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尤为突出。其中,北京、杭州在AI算力上比较突出:2018年,杭州人工智能算力位居全国第一,北京位居第二[1];2019年北京第一,杭州第二[2]。

在这次“战疫”中,不难看到这四个城市人工智能企业的身影。如北京的独角兽企业旷视将AI人脸识别与测温相结合,开发出应用于交通站点的智能筛查系统;总部在上海的依图科技上线肺部影像系统,可定量分析肺部病灶,提供临床医学依据;深圳独角兽企业云飞励天采用人脸抓拍机测温仪器,在交通枢纽进行智能测温并智能筛查同行人员;杭州的阿里除了开放AI算力协助病毒基因测序,还帮助全球研究机构研发新药。

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人才近4万人,占全国近六成。企业也相对集中,占全国三成,包括百度、小米、旷视等科技巨头和独角兽[3]。

在胡润2019全球独角兽榜上的15家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中,北京的企业就多达9家,超过一半。大量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在中关村,使得中关村成为国内实力最为强劲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之一。

顶尖高等院校、人才、科技企业集聚,北京的人工智能研发实力不容小觑。目前,北京人工智能专利数超4千件,位居全国第一。并且,为促进北京带动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突破相关基础研究,2019年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北京成立。

日前发布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2020年工作方案》中,该试验区再次被提及,是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最大的优势在于应用场景打造。作为大陆最国际化的超大城市,上海拥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应用所需的公共资源和应用场景。上海最早于2018年12月公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同时发布包括金融、园区、社区、医院等在内的十二大应用场景,并向全世界征集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2019年,上海再次发布第二批19个应用场景,包括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打造银行间市场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交易,在上海博物馆打造智能导览和智能科研,率先打造应用场景,试水最新人工智能成果。目前,上海已吸引包括微软、华为、商汤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为打造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另外,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认知机器与计算健康研究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科大讯飞上海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研究院等,在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实力雄厚。

深圳拥有良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深圳IT产业实力非常雄厚,根据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深圳IT产业发展报告》,2018年深圳的IT产值达2.1万亿元,约占全球比重近10%。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超100亿美元,是国内唯一一个超过100亿美元销售额的城市。

同时,深圳拥有华为、腾讯等本土型IT领军企业,在硬件制造、软件设计等IT全产业链环节具有领先优势,有力促进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深圳已拥有292家人工智能企业,居世界第八[4]。

据《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2023年,深圳将拥有20家以上的人工智能创新水平领军企业。

虽然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在基础科学研究、高等院校等方面存在差距,是深圳高科技发展不可忽视的创新短板,但近年深圳在这方面不断“大干快上”,引进全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并建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一系列国际一流的大科学装置。

就在1月21日,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中,深圳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第四个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味着深圳在基础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发展上将同样具有实力。

杭州正在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因为阿里的带动和吸引,杭州在互联网和电商上发展较早,依托互联网、移动支付等形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杭州的支柱和特色产业。杭州201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15.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

由于数字经济的品牌效应,杭州在人工智能产业上也发展迅猛,集聚了包括海康威视、网易等在内的科技企业,建设了一批人工智能实验室。特别在在数字安防领域,杭州的数字安防产业市场国内占有率达58.2%、全球37.4%,头部企业海康威视的“AI+安防”技术实力强劲。

且早在2016年,杭州市政府就与阿里、富士康共同搭建了“城市大脑”,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大大减少交通拥堵问题,成为智慧治理的样板。截至2019年5月,“城市大脑”已帮助杭州从拥堵全国前五的城市下降至第57位。

来源:杭州投资促进局

当然,除了北、上、深、杭这四个城市之外,我国其他城市也在抓紧人工智能的投入和培育,拥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产业规模。

例如,合肥拥有作为国家级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的中国声谷,也是我国唯一一个省会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等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具备一定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9日,科技部发函支持济南、西安、成都、重庆四个城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由此我国试验区个数已增至十市一县。

就在3月5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着力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人才。

这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的“人和”已备,再加上庞大人口、海量数据、多样应用场景带来的“天时”和浓厚的社会创新氛围、政企联合的良好生态组成的“地利”,AI中国未来的奔腾年代,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浪潮、IDC,《2018中国AI计算力发展报告》;

2.浪潮、IDC,《2019中国AI计算力发展报告》;

3.中国新闻网,《北京人工智能人才占内地总量60%》,2019-8-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578517053253227&wfr=spider&for=pc;

4.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深圳IT产业发展报告》;

5.赛迪顾问 (ID: ccidconsulting),《疫情防控中的AI价值及应用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