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从小听到大。秦昭襄王也因为此事,在大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类似无恶不作,无耻之徒,幕后boss之类的标签,说的统统都是秦昭襄王。

那么作为秦国统一天下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位君王,他真的有大家说得那么不堪吗?完璧归赵故事的背后,又蕴含着怎么样的动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璧归赵始末

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这里就只做一点简要的叙述。

战国中后期,赵王得到了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而当时的秦国已经无比强大,因此,当他得到这块宝玉以后,就马上对赵王要求道:“这块宝玉我要了,拿十座城池来换。”

按理说,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应该是很激动的,毕竟一块玉和城池没有可比性。然而,此时的赵王却是愁眉苦展的,因为上一个相信秦昭襄王鬼话的楚怀王,还尸骨未寒呢。但是赵王又害怕不顺着秦昭襄王的心意,秦昭襄王会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

此时,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自告奋勇,向赵王保证:如果秦国不拿城池,我一定把和氏璧成功地带回来。

就这样,一场完璧归赵的好戏就上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蔺相如来到秦国以后,秦昭襄王果然没有拿城池交换的意思。于是,蔺相如又乘机将玉拿了回来,并欺骗秦昭襄王说:“想拿玉,得斋戒五天,并用九宾大典来迎接自己。”秦昭襄王答应了这个请求,而蔺相如却乘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然而,这里有一些疑问:蔺相如的行为最终还是得罪了秦昭襄王,那么为何不一开始就选择得罪秦昭襄王呢?反而要多此一举地弄出完璧归赵的戏码?而秦昭襄王在被耍了以后,为何又要放过蔺相如,放过赵国呢?

秦昭襄王想要和氏璧的真正原因

完璧归赵事件,其时间节点正好位于五国伐齐之后。当时的齐国,被乐毅打得差点灭国,虽然后来田单复国了,但是齐国的国力却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抵抗他国的侵略。

在战国这种残酷的环境下,其余诸侯国看见齐国衰弱,不仅不会同情,反而会一拥而上,侵略齐国。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赵国和齐国都多次攻打齐国,侵占了齐国不少的领地。因此,受不了的齐国终于派人来说服赵王,并劝谏赵王应该联络诸侯,抵抗强秦,而不是和秦国一起削弱合纵联盟。

此时的赵王才意识到自己的敌人不是齐国,而是秦国,于是便停止了攻打齐国的步伐。于是,就有了这一次完璧归赵。

当时的天下大势,除了秦国以外,就属赵国最强。一旦赵国联络诸侯,抵抗秦国,那么秦国依旧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秦昭襄王就以拿城换璧为手段,看看赵国对秦国的态度。

如果赵王拒绝了秦昭襄王的交易,那就说明赵王想要和秦国作对,那么秦昭襄王必定会借此机会,削弱一下赵国。毕竟,此事在明面上,秦国是占理的。

如果赵王接受了秦昭襄王的交易,那就说明赵王畏惧秦国的强大,不想和秦国作对。这种情况自然也是秦昭襄王所乐意看见的。那么秦昭襄王就会对赵国进行敲打。

事实上,秦昭襄王也是这么做的。蔺相如来到秦国以后,既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也没有得到应该拿到的城池,而是被晾在一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昭襄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足可见秦昭襄王有多么的轻视赵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如至,谓秦王曰:“且秦彊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此,才有了蔺相如后来的“斋戒五天,并用九宾大典待之”的行为。而蔺相如在欺骗秦昭襄王以后说的话,更是表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赵国畏惧秦国的强大,并不想和秦国作对,但是如果秦国真的想要不讲理地欺负赵国,赵国也丝毫不惧。

这个信息,对于秦昭襄王来说,其实已经够了,秦昭襄王已经知道了赵王的态度,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自然也不会再对蔺相如做什么。否则,就凭蔺相如的欺骗行为,秦昭襄王早就杀死他了。

而秦昭襄王没有杀蔺相如,本身就说明了秦昭襄王的目的不在于和氏璧,而在于赵王的态度。

结束语

因此,秦昭襄王已经放过了赵国,因为此时的秦国还没有得罪六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