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佑健康》健康科普室出品

授权方可转载

01

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密切的关系。

积极情绪不仅能够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能够影响非传染性疾病病情、病程及死亡率,而且能够降低个体的心理易感性,使个体更好的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1][2]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很多人造成“心理感染”,主要就是情绪的消极影响。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心理感染”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从自我管理的角度看,“心理感染”容易导致个体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降低,诱发心理上的非理性失序状态。[3]

美国家庭医师学会有指出:情绪健康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健康的方法来应对生活中正常的压力和问题。通常,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并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3]

02

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破坏人的情绪健康,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悲伤、压力或焦虑感这些包括:工作被解雇、儿童教育问题、亲属死亡、离婚、患病或受伤、金钱的问题等等。

当您感到压力,焦虑或不安时,会带来很多问题,如个人职场表现不佳、人际关系不良、自我感觉不好等。

Via:unsplash

不良的情绪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这使人在情绪困难的时期更容易患感冒和其他感染。

情绪压力和很多慢性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抑郁症、焦虑症等。[4]

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容易惊醒、早醒)、食欲不佳、胃部不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胸痛、疲劳乏力、全身酸痛、血压升高、便秘或腹泻、口干。

03

有些方法可以改善您的不良情绪。首先,尝试识别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找出生活中悲伤、压力和焦虑的原因,可以帮助您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以下是一些其他有用的提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ia:unsplash

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身感受

如果压力,悲伤或焦虑的感觉引起了身体上的问题,那么将这些感觉保持在内部会使您感到更糟。当某事困扰您时,可以让您的亲友知道。

但是,请记住,您的家人和朋友可能并不总能够帮助您适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在这些时候,可向情况之外的人寻求帮助,比如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以帮助您改善情绪健康。

②关注积极事物

尽量不要沉迷于工作,学校或家庭中会导致负面情绪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您在感到压力,焦虑或沮丧时就假装开心。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很重要,但也要尝试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物。您可能想使用日记来跟踪使您感到幸福或安宁的事物。

Via:unsplash

一些研究表明,乐观的人生观可以改善您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健康。您可能还需要找到一些方法来释放生活中某些让您感到压力和不知所措的东西,为您喜欢的事物腾出时间。

③培养韧性

有韧性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生活中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来学习和增强弹性。其中包括,获得社会支持,对自己保持积极的看法,接受变化以及保持观点正确。[5]

④保持身心冷静

放松方法,例如冥想,听音乐,听引导的图像轨迹,瑜伽和太极拳,是使您的情绪达到平衡的有用方法。

Via:pexels

冥想是指导思想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您可以通过锻炼,伸展或深呼吸来做到这一点。

⑤好好照顾自己

为了保持良好的健康情绪,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并进行锻炼以缓解压抑的紧张情绪,从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避免暴饮暴食,不要过度饮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ia:unsplash

小佑提醒:如果您的消极情绪不会消失而且很强烈,会让您无法好好地享受生活。您需要及时需求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朱新秤. 情绪与健康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 医学与社会, 2000, 013(003):39-41.

[2] 董妍, 王琦, 邢采. 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 心理科学, 2012(02):233-239.

[3] 面对疫情刷屏信息,谨防“心理感染” 2020年02月05日 来源:中国税务报

[4] https://familydoctor.org/Mind/Body Connection: How Your Emotions Affect Your Health

[5] 韩黎, 廖传景, 张继华.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Multiple Mediating Mod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esilience%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幸福感: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的多重中介模型[J]. 中国特殊教育, 2016, 000(011):75-81,37.

- END -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小佑健康》发布,如需转载需事先取得本平台书面授权,并必须标明文章转载出处;文章版权归《小佑健康》所有,未经授权,任何个人/机构不得擅自刊登或在其他媒体上转载全部或部分文章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