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窦娥都冤的“新冠牌”啤酒,俩月亏损20亿
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如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一“黑天鹅”事件还制造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件。
在这场疫情中,最冤的莫过于啤酒品牌科罗娜。
无辜躺枪的它,在社交网络上被骂、被抵制,股价下滑,2个月的时间亏损20亿。真的是比窦娥都冤。
作为一个墨西哥啤酒品牌,和疫情有什么关系?
原来,都是名字惹的祸。
“科罗娜(Corona)”的品牌名与“冠状病毒(coronavirus)”的英文名太过接近。“Corona”在西班牙语中则是王冠的意思。
因为太过接近,人们在看到该品牌的时候会不自觉联想到冠状病毒。
谷歌数据显示,“啤酒病毒(beer virus)”和“科罗娜啤酒病毒(corona beer virus)”的搜索量激增。
根据报告和趋势数据提供商SEMrush的数据, 1月份,“科罗娜啤酒病毒”被搜索4.95万次;“科罗娜病毒啤酒”使用2.22万次。
这个搜索量超过了过去的4年搜索量总和。
尽管科罗娜的发言人回应称“这种病毒与我们的业务之间没有联系”,人们却并不买账。
公关公司5W Public Relations对737名美国啤酒饮用者进行了一项调查:
- 有38%的受访者称,现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购买科罗娜;
- 16%的人对啤酒是否与疾病爆发有关感到困惑。
- 有14%的人说他们不会在公共场合点科罗娜。
2月27日,在美股大盘暴跌的情况下,科罗娜母公司Constellation的股价也下跌了近6%。
作为一个1925年创建的百年老品牌,科罗娜是全球畅销品牌。因其加入柠檬的独特口味,蝉联全球销量第一。在美国和中国的进口啤酒中,销量均排第一。
可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品牌,它用漫长的历史赢得了市场,却在短短2个月内败给了新冠病毒。
2、被名字所伤的,何止科罗娜啤酒一家
与科罗娜啤酒同命相连的,还有这家位于日本大阪的科罗娜酒店。
这家酒店有着50多年的历史,但是网友纷纷评论:一听科罗娜酒店的名字,就觉得好可怕。
甚至还有人担心酒店里会有新冠病毒。无奈,酒店连前台的小猪都给带上了口罩。
而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青岛,前段时间青岛市区的新冠高架路也着实火了一把。
因为名字中含有“新冠”字样,多名网友呼吁给该高架路改名,理由是“绝不能起病毒的名字”“继续叫下去太不吉利”。
最终,青岛市民政局正式做出回应,称新冠高架桥2011年由市政府命名,命名合法合规。为了保持地名的稳定性,“一般不予更改”。
同款被要求改名的,还有成都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食品企业,因为商标为“新冠”,并印在月饼礼盒上,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
该企业专业从事月饼、粽子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的月饼礼盒正中间就写着“新冠”二字,公司广告更有“新冠让相聚更甜蜜”、“新冠把爱带回家”等广告语,因此不少网民都建议公司将商标改名。
以上案例都和这次疫情相关,其实历史上,因为撞名引发的悲剧,出现过很多次。
- 2015年,美国伊西丝药品公司(Isis Pharmaceuticals)决定改名,因为公司名字和极端组织ISIS同名,导致公司营收额断崖式骤减。
- 2016年5月25日,贵州红星发展股价连续3天飙涨33%,原因让人啼笑皆非,因为热播剧《欢乐颂》中安迪说要收购“红星发展”,并且是大资金收购。
-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时,A股「澳柯玛」奇迹飙升,连续涨停。不光是重名的悲剧了,连谐音梗都被玩坏了。
3、要求改名的背后,是心理学的“关联谬误”效应
尽管理性上多数人都知道,科罗娜、高架桥和病毒,毫无关联。但在潜意识里,却很容易将二者划上等号,而采取非理性的行为。
心理学上这叫“关联谬误”。
何为“关联谬误”?
专业解释是:
当论证的理由和主张不相关时,就会产生关联性谬误,关联性谬误具有的共同特征是论证中的前提与结论在心理上相关,而在逻辑上不相关。
通俗理解,就是两个在逻辑上不相关的事物,因为心理、情感等因素,人们将它强行关联。
就像科罗娜啤酒和新冠病毒,从逻辑上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因为人们对于新冠病毒的厌恶、恐惧与排斥,进而将这种情绪迁移到了科罗娜啤酒上,到底是啤酒还是病毒?傻傻不分清楚。
其实,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非常常见。比如:
- 那些带着88、66的车牌,会被认为代码吉利,而卖出高价;
- 那些地段好、装修佳的房子,仅仅因为门牌号带4,就很难出手;
- 在青少年中,穿耐克的很多,穿特步的却很少,因为家长们认为耐克的标志像“√”,而特步的标志像“×”。
“关联谬误”的心理,让人们在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强加因果,妨碍了人们理性行事。
4、为什么会有“关联谬误”?更深一层逻辑:卡尼曼双系统理论
为什么那些跟病毒重名的事物会被人们所排斥?因为人们产生了“关联谬误”;那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关联谬误”呢?这依然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做更深一层分析。
我们从卡尼曼的双系统理论来切入。
01、卡尼曼何许人也?
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今天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含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理性、幸福、行为经济学等众多领域。
虽然他是一位典型的心理学家,但是他却因为在决策理论方面的研究,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阐述了自己关于思维与决策的许多看法,影响深远,致使该著作成为全球领域的畅销书。
02、之所以会有“关联谬误”,需要用“双系统理论”来解释
在《思考,快与慢》中,卡夫曼认为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系统,他称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系统分别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对应的分别是直觉和理性。
- 系统1是凭直觉做反应的,所以它的反应是快速的、自动化的、内隐式的,通常是由情绪驱动,被习惯、经验、刻板印象所支配,所以通常是很难控制的。
- 系统2是凭理性来做判断的,所以它的操作是缓慢的、控制的、耗费资源的,但是因为它需要动用人们的理性思维,所以它更可靠、更不易出错。
人都是懒惰的,能不出力就不出力,这是人的天性。
在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认知吝啬鬼”的重大研究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极为吝啬,人的大脑天生抵抗思考。
为什么?因为一思考就耗费能量啊,研究发现:大脑占人体重量2-3%,如果什么都不想,消耗资源占20%;如果一动脑,消耗就会变成30%-45%。
所以为了保存能量,大脑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靠系统1搞定的事儿,大脑就不愿意动用系统2。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人们会有“关联谬误”了。
新冠病毒,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让人们充满恐惧。在面对和“新冠病毒”重名的事物时,人们不自觉地会将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投射到这些重名的事物中。
以情绪等心理因素为主导,人们动用系统1,凭直觉做出了这样的认知选择。即便这些事物之间没有逻辑联系,被恐惧情绪裹挟的人们,很难动用理性来正确认知。
这样说起来,好像系统2要优于系统1,这是一种误区。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正在开车,这时候来了一条微信,你低头开了一眼微信,等你再抬头的时候,发现前面的大货车已经近在眼前。
这时候如果你动用系统2,那么需要先预估和大货车之间的距离,思考一下你目前的车速,分别判断一下,你是该刹车还是该打方向盘,是该向左打还是向右打。等你用系统2做出这些思考的时候,可能一切都来不及了。
所以在这种时候系统1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系统1决策时间的节省,在此刻就超过了决策质量上的损失。而在这种时候评直觉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系统1和系统2作用不同,但是同等重要,分情况调用不同系统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实际生活中,
- 广告想要打动消费者,一定是要激发消费者的系统1,从情感上触达他们;
- 而消费者如果想要防止被忽悠,一定要调用系统2,从理性上客观分析。
5、用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模型”来提升认知水平
穷查理宝典中说:我们以为自己有一个理性的决策,其实99%的决策是由既定的直觉思维决定的。
现实生活中,为了避免出现 “关联谬误”等非理性认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我们该如何做呢?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提出过著名的“多元思维模型”。
关于“多元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是这样解释的: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这段话说出了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的本质,掌握科学高效的思维模型。那么落实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呢?以下几个建议送给你。
01、在做决定之前,重新验证自己的认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98%日常决策可以使用系统1,比如洗脸、刷牙、穿衣、吃饭,这些无需动用理性。
但是人生最重要的20-30次决策,一定要使用系统2,这个时候,不要轻易做决定,一定要通过多方求证、多轮思考的方式,来验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来考察自己的决定是否理性。
02、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坏消息是,我们的基因里面没有内置理性;而好消息是理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
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你要客观对待信息中夹杂的强烈情绪。
现在自媒体泛滥,自媒体文章擅于煽动读者情绪,将愤怒、恐惧等强烈情绪与信息混合,呈现给读者,而如果你不能客观冷静来对待这些情绪,那么就很容易被情绪裹挟,而做出不理性的认知。
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二步,你可以试试胡适的“二问法”,凡事问自己两个问题:为何如此?何以见得?
多这两个提问和思考的过程,就可以帮助你有效识别虚假信息,建立理性思维。
03、不断跨学科学习、为自己建立多元化思维模型
想要拥有多元思维,就必须跨学科学习。
- 查理·芒格说“无须理会学科的法定界线,世界是众多学科的综合体。”
- 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说:“生活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
如果你能通过不断跨学科学习,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那么学科知识之间就会融会贯通。
查理芒格经常说一句话“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句话精准地描述了知识狭隘的缺陷。
- 当你手中只有一种工具的时候,你就只能用这种工具来干活;
- 当你只有一种认知模型时,那你对这个世界就只有一种认知。
所以,多学科学习,多元化思维,是我们不断提升认知水平的最佳途径。
结语: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清醒地活着,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希望本文为你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以上!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Tina心理,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