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灾难,一场7.8级的地震,在23秒的时间内,造成我国人民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有关专家称,唐山大地震的威力堪比400颗核弹同时引爆,北京的天安门梁柱都嘎嘎作响,即使宁夏、内蒙古、甚至黑龙江的人民都感到了摇晃。然而,距离地震中心不远的一座陵墓却安然无事,这是为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距离北京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从1661年开始,清东陵历时247年才修建完成,建筑群包括217座宫殿牌楼,体系完整,布局合理,不但体现着皇家的威严,还依山傍水,与周围的风景完美结合在一起。葬在清东陵的5位皇帝、15位皇后以及其余的妃嫔、阿哥、公主等161人,共同镇守着清王朝的气运。

不过,清东陵的建造却饱含辛酸,咸丰皇帝也曾将陵址选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可是在1859年刚准备建造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历经7年才修建完成。此外,由于清廷战败,赔了一大笔银子,国库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修建陵墓,于是整个定陵(咸丰皇帝的陵墓)采用的材料都是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旧料,建筑质量与之前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同治皇帝的“惠陵”也遭遇了相似情况,由于时间仓促,惠陵在短短3年之内便修建完成,可是仅仅过了21年,惠陵隆恩殿的大木构件就发现多处伤折、糟朽现象,最后不得已又拆掉重建。然而,整个清东陵范围内的所有宫殿却都没有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就连质量如此不堪的定陵、惠陵也是一样,它们倚仗的无非是一种特殊结构——卯榫。

卯榫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是用来代替钉子,加固物件的巧妙设计,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卯榫的优势有5个,第一,稳定,榫卯结构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这是铁钉做不到的,第二,耐用。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榫卯建筑即使历经百年,木质依然坚硬如初。

第三,品质高,能够使用榫卯打造的建筑,必须有较高的硬度,首先保证了材质。第四,艺术,榫卯工艺顺应自然规律,将物性与人的巧思、 匠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达到 “天工” 与 “人工” 浑然一体的境界, 从而产生和谐之美。第五,容易运输和维修,榫卯的每一个构件都是独立存在的,便于拆解和维修。因此,清东陵之所以能幸免于难,其实与老祖宗的智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