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深圳市龙岗区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抄袭事件仍在舆论中发酵。客观来说,从之前各种荣誉光环缭绕的“名师”,到一下子被取消荣誉称号、调离教师岗位、成为舆论谴责的焦点,滋味肯定很不好受。

但是,事发以后,胡红梅老师在个人账号进行的表态却让人感到担心。她在表态中,一方面为自己的抄袭进行了辩解,说是主要为了公益推广,忽视了著作权方面的事情。另一个表态是“如果仍然得不到谅解,也把遗书奉上。”这一点非常让人担心,因为“遗书”,那是关乎生死的大事,绝不可以乱说的。胡红梅老师作为一位人们心目中曾经的“名师”,更不应该因为这一次挫折就轻谈“遗书”。

胡红梅老师在事发前,拥有几乎难以胜数的诸多荣誉光环:深圳市“感动深圳教育人物”,阅读改变中国“年度十大点灯人”,“深圳市教育改革先锋人物”,第四届全人教育奖,深圳市“道德模范”等等。这么多的荣誉,虽然因为抄袭事件透露出不少虚假的成分,但是客观而言,也不能完全否定胡红梅老师的教学能力。

胡红梅事件发生后,就有部分听过胡红梅课程的学生家长评论说:感觉她讲的课真的很不错,比一般教师讲得确实好。所以,胡红梅在事发后流露出的“奉上遗书”的说法,既让人惊讶,也让人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老师的职责,古人描述为“传道、授业、解惑”,“授业”就是交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但是只是居于次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传道”,教给学生人生的哲理。不过让人惋惜的是,包括胡红梅老师在内的很多“名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授业”上,对于“传道”却似乎闻所未闻。

其实,人活着,知识和技能真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衡量人才的标准向来是“德才兼备”,“德”重于“才”。很多人认为“重德”是一句空话,但是,如果胡红梅老师“重德”,她就不会多次抄袭他人的文章;如果胡红梅老师“重德”,就不会轻易谈起“遗书”。因为轻谈“遗书”体现的是“抗逆能力”的严重匮乏。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最注重培养“抗逆能力”的文化。先贤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至于其他人生格言,“自古贤才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跳楼,就寻死?其实,究其本质不正是抗逆能力不足吗?总觉得人生就应该一直是鲜花和掌声,遇到一点挫折就感觉人生难以为继。如此脆弱的人生,岂不愧对中国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