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硕博生都有高校情节,甚至不少人读硕博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象牙塔里教书育人。

但现如今,硕博生数量越来越多,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谈起去民办高校当老师,可能多数博士生会不愿意。但是,另一方面,现在的民办高校,竞争一点也不低。

很多人存在疑问,民办高校到底可不可以选择,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又有怎样的区别?我就自己的了解和大家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谈论的多是有一定历史和规模的民办高校,或者说举办了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一些没有本科教育或者新成立的民办高校不在讨论范围。

一、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课程任务多

现在的民办高校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企业化,其实,民办高校行政化也很严重,大多数民办高校仍然参照公办院校,岗位设置都是公办院校的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民办大学,其实民办院校完全可以更加灵活。这样导致学校存在着内耗严重的问题,做PPT、填表格、开会,占据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教师们也是怨声载道。

二、民办高校人员流失严重

很多民办高校其实师资数量比对外公布的数据要少,当然有人员流失的问题。另外,民办高校教师课时任务重,这一方面是教师压力将会更大,另一方面,课时量可以提高教师收入。我所在的民办高校近年来流动性较大,但是进入的门槛一年比一年更加难。但另一大方面,能够坚持留下来的,即使本科学历,现在大部分也都有了高级职称(本科学历,大部分都在十二年以下工龄取得高级职称),且收入比一般公办院校同类职称要高。

三、民办高校社会地位或口碑不好

就像开篇说的,这是因为这种人们心目中的“偏见”导致民办高校成为很多人择业时淘汰的选择。国人都追求国字头、国企和公办相关的字眼,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这些单位是有保障和稳定。另外,前几年,一些民办高校的做法在网络上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到现在为止,确实还有不少民办高校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可以参考网络资源)。

四、民办高校机会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也有人“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一位985师兄,早年加入民办高校,现在已经成为学校顶梁柱了。我所在高校很多早来的研究生,都能做到学校领导级别,论收入和成就其实并不比进入公办院校低。就在今年,我所在学院的院长,就被升任为学校的副校长,本科学历在校工作二十年,其中十几年任院长。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机会就是职称评审相对更加容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很多老师,拥有博士学位,五十多了还没评上教授,因为竞争太激烈。在民办高校,评同样级别,可能学术低一些就可以。毕竟,现在职称评审权下放,很多地方,职称评审都是盖学校的章(以前是省人社厅)的章。职称评审的相对低难度,可以让你更快的带上高级职称的帽子。

五、各项报销快

公办院校报销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而且非常严格,比如,外出开会,规定了什么职称和级别可以做什么等次的车,超标了就不能报。与此相比,民办院校有很大的弹性,我本人第一年外出开会,按照标准只能坐高铁或者火车,但是直接买了机票,报账的时候,基本没有过问。而且,要走的流程也简化很多。

民办高校在收入和支出这一块有很强的企业属性:讲求效率和实际情况,不受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

六、关于待遇

很多人更关注工资这一块,其实,民办高校工资有低有高,因为课时量更多,甚至工资会高于一般公办院校,当然这只是相对较好一点的民办高校。差一点的民办高校受到学生数量等的影响,到手工资可能不如公办院校。个人认为,工资这一块,并不能看出十分大的差别。至于说,其背后隐藏的各类福利,除非有编制,否则也基本差不多。再就是一般而言,公办高职院校要比公办或者民办本科院校收入高。

现在,取消编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时间线越来越明确,毫无疑问,高校为了跟国际接轨,更好的促进人才流动,编制将会逐渐取消。而取消编制,也进一步缩小了民办高校和公办院校之间的差距。民办院校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民办教师也是人民教师。未来的趋势是会渐渐缩小差距。

最近几年,“慢就业”这个词用的越来越频繁,因为社会上确实有很多“慢就业”的毕业生。“慢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毕业生即使不工作也能靠父母养活。没有生存压力,因而一度“慢就业”跟“好好择业”划上了等号。个人并不赞成这种所谓的“慢就业”。人都有惰性,拖久了,不仅专业生疏了,离行业也会越来越远。很多“慢就业”者等来的错峰就业,最后成了最高峰就业时刻。比如,去年的慢就业者。与其在“慢就业”中消弭时光,不如在快就业中磨练自己。

没有工作经历的“慢就业”等同于无所事事的失业。

今年,面对疫情,部分企业倒闭,一些岗位裁员,减薪成为了大多数企业生存的无奈之举。教育部在2020年2月28日提出要增加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8.9万规模。本人读研究生的时候,全国招生也大概这个规模,而今年就扩大了这么多招生名额。

另外,个人认为,研究生扩招将主要放在专硕领域,而国内专硕普遍是2年左右的学习年限,其中多数会在一年后开始进入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签约。所以,未来几年,就业竞争都会异常激烈,并且择业者中较高学历者将持续增多。所以,综合来看,虽然今年有疫情,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今年又何尝不是就业的最佳年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自“募格学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了解更多学术内容请关注“壹学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