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3日发表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的论文称,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新冠病毒已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

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很大差异。S亚型是相对更老的版本,L型在国内更多些,而S型则是在国外较多。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

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焦虑和恐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民众的恐慌有必要吗?

网上可以查到这篇中科院发布的论文,根据原文,新冠病毒确实分离出了两个亚型,L和S,并且S更加古老,但原文并没有说L型“更具侵略性和传染性更强”。

原文的结论部分写道:

"Thus far,we found that,although the L type is derived from the S type,L (~70%) is more prevalent than S (~30%) among the sequenced SARS-Cov-2 genomes we examined.This pattern suggests that L has a higher transmission rate than the S type."

根据原文,“L型传染力更强”是根据已发现的毒株中,70%是L,30%是S所推论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个推论完全建立在观察上,而不是毒理分析上,而观察数据是不能直接用来推断因果的。

说得通俗一点,“感染L型的人比感染S型的人多”无法得出“L型感染力更强”的结论。

因为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新冠患者都在武汉,武汉的患者感染L型的人多,所以整体上看感染L型的人比感染S型的人多。

照理说,如果L型传播力强,那就不应该局限在武汉,传播范围应该更广才对,但论文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我们控制得力,把L型都控制在武汉了,所以没有扩散——于是这就形成了循环论证。

这样画一个靶子自己打,并不是严格的科学论断,只能说是一种推测,整个故事都建立在“L型比S型传播力强”的假设上,但这个假设又没有一个基于毒理的分析,完全是因为观察到武汉的L比较多。

因此,这篇论文的“传播性”并非公众理解的“传播力”,只是描述了L型和S型在患者分布上的差异,是“传播得更多”,而非“毒性强”的意思,

在论文的讨论环节,作者也说了,独行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在摘要中,传播能力是不是更强也用的“might”,表示只是根据观测的统计结果做了一个推论,很可能被后来的毒理分析所推翻。

更何况,不管是L型还是S型,都不是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异,而是在爆发之初就已经存在。而媒体的报道却让大众误以为病毒在这一两个月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导致传染性更强,甚至由此引起恐慌,实在没有必要。

对于每一个接触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有着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来说,“突变”更像是一种中性词,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然而,对于大多数非专业领域的人员来说,则谈“突变”色变。

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年代,如何谨慎报道,不强行、盲目地解读科学结论,是每一个媒体都应当思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