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自古以来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而史书上记载的贪污腐败却是从隋唐开始盛行,也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对官吏贪污受贿进行整治。

为何在唐朝以前没有对贪污受贿问题进行整治,从唐朝唐太宗开始突然对贪污受贿问题进行整治?从唐朝开始以后每个朝代为何贪污受贿风气依然盛行,不管皇帝如何打压依旧灭不了这腐败之气,这其中“科举制”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伟大的变革,平民的希望——“科举制”的诞生所带来的利弊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已经有了对寒门子弟不论出身,以才录用的规定《梁书-武帝纪》:“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到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并于宋朝完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下层人士晋升上层阶级的唯一途径。

科举制建立的源于加强中央集权打破原“察举制”士族对人才选拔及垄断:

在科举制度建立以前封建王朝是以“察举制”来选拔人才的,也就是说王朝官吏的选拔是由上级官员选举推荐而产生,而皇帝只是在官员选举推荐的几个人中确定任用人员。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被选举任用的官员感恩于推荐人,而对皇帝并没有多少感恩之心,下面官员就很容易结党,一但官员结党将会对皇帝的权力造成威胁,这是皇帝最不愿意看见的。

作为皇帝为了避免下面官员结党营私,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对官员的控制,在官员选拔任用上做了很多功夫。

从汉朝的“察举制”、“征辟制”从民间选拔官员,三国魏文帝时期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由指定的官员考核民间人才,分九个等级录用,到后来“科举制”的建立,由皇帝直接从民间选拔人才,都是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及打破士族对人才的垄断。

科举制的发展、变革与利弊:

“科举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是打破上千年来封建制度下士族人才垄断的制度。“科举制”的建立并非那么一帆风顺的,自然会遭到士族集团的反对,任何一个制度的推出必然是对原有制度的打破,必然会遭到原保守派的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各种选拔制度的建立到科举制的萌发,再到建立,完善虽然经过了很漫长的时期,但科举制的建立开启了开放考试,吸收寒门子弟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社会皇权的政治统治基础,打破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选拔官吏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科举制的建立所造成的弊端:中国古代千年官吏贪污受贿的腐败风气

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有弊端所在,“科举制”是从隋唐逐步建立形成体系的,一个制度的建立之初必然存在着缺点与不足。因科举制的建立引导中国朝着迂腐的方向发展,禁锢了国人思想。读书人不再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功名而读书,读书变得功利化,利益化。

科举制的建立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起,同时官场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兴起,为何会这样?

  • 原因一:
  • 科举制的建立使得寒门子弟有了晋升政权阶级的机会,寒门子弟本身就缺少钱财,一但上升到政权阶级难免会被上层统治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诱惑,进而生出贪污受贿之心。

  • 原因二:
  • 寒门子弟手中有了权力,那些官僚、商人资本家就会前来巴结,这些人看中的是其手中的权力,能为自己带来利益。进而对其行贿,寒门子弟本就是穷苦出生,免不了部分人禁不住对金钱的诱惑,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成为官场腐败份子。
  • 原因三:
  • 士族同僚的拉拢诱惑,一但中举进入殿试,那就意味着已经是天子门生,虽然现在还不起眼,但将来必定前途无量。而作为官吏士族之人必定不会放过拉拢将来皇帝红人、朝廷重臣的机会,金钱利诱是其次,更甚者直接嫁女儿结为联姻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科举制”的建立扩大了从唐朝开始官场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唐太宗李世民也发现了这个弊端。在公元622年“科举制”正式建立,当时还是高祖李渊当朝,由于“科举制”还处于创立初级阶段,有很多弊端,其中对官场最严重的就是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到了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李世民为了防止官场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扩大化,进而影响到政治权力的稳定,下了很多功夫。

唐太宗整治官吏贪污受贿的腐败风气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因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于是钓鱼执法,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想以此来震慑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吏,后来因为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这才对其重轻处罚。

其实李世民钓鱼执法的目的并非是诱其犯罪,而目的只是放出整治贪污受贿官吏的信号,以此来震慑那些贪官污吏,为何这样说呢,其实从整件事的发展过程就可看出。

第一步让自己身边人去贿赂官员: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是为了拿住官吏受贿的证据,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派人暗中收集,而不是让自己身边的人去诱贿,这不等于告诉大家你们都注意点,我李世民在引诱你们受贿犯错吗。李世民不傻,那些朝堂大臣也不傻,所以从李世民派身边人去引诱官员受贿就是在告诉大家都收敛点,别太过分。

第二步“新官上任三把火”抓住一个人作为典范重处,震慑贪官污吏埋下心锚:

有个疑点,就是唐太宗诱惑了一大圈居然只有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一匹绢帛,唐太宗就要将其处死。司门令史这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如果太大不好处理,甚至会责怪太宗钓鱼执法,不好弄。如果官太小有不能起到震慑作用,而这个司门令史就正好合适,于是就拿其作为典范案例处理。

另一个隐藏的目的:李世民作为新一代皇帝,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把火烧的就是贪官污吏,同时李世民得位不正,要掌控整个朝堂就要整治前任皇帝的弊端,而贪官污吏是最好的整治理由。

第三步裴矩谏言,太宗重轻处罚:

既然是要震慑贪官污吏,自然要有对贪污受贿的官员进行严处,但李世民的处罚太过于严重,又加上这是李世民引诱其贪污受贿。出于对太宗皇帝处理过激的考虑,裴矩谏言太宗皇帝处罚过重,太宗皇帝自觉处理过激也就从轻处罚。

虽然唐太宗在处理贪官污吏的手法上太过激,最终还是从轻发落,但此时已经在朝臣中埋下了心锚。以后那些贪官污吏在贪污受贿的时候,心里都会有太宗皇帝钓鱼执法的阴影,也算是对贪官污吏的一种震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一个制度的建立能给社会带来好的一面,同样也也会伴随着不好的一面,有利有弊,科举制的建立也不例外。科举制让寒门子弟有了荣登朝堂的机会,打破了豪门士族把控官员的局面,但也无法避免考场徇私舞弊,同时扩大化了朝堂贪官污吏,使得从唐朝开始以后上千年的历史中贪官污吏盛行。这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当权者,尽力去管理,弥补制度下的不足。

而唐太宗的高明之处:整治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却不采用强硬手段,毕竟这是科举制带来的弊端,但又不能不解决。因此表演了一场整治贪污受贿的钓鱼执法大戏,即震慑了那些贪官污吏让其收敛,又保住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梁书-武帝纪》、《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