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我们被无数感人的故事打湿眼眶。我们既看到了铁骨铮铮的钢铁男儿,也看到了越来越多勇敢无畏的女性,冲在抗疫最前线。

无论是医护一线,工地现场,还是城市角落,处处可见她们的身影。

勇敢的人或明或暗,构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在这其中,女性占据了重要的分量。“她们”,这个群体被贴上的标签不再是柔弱、居家,而是冲锋陷阵的顶梁柱与主心骨。

李兰娟院士红区查房 探视重症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李兰娟名字的地方,就写满了信心与希望。

73岁的李兰娟,自2月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达武汉,就开启了高强度的作息模式:赴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她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连续几天都是凌晨2点睡觉。

李兰娟1月份曾赴武汉研判疫情,回来后多次请缨带队去武汉。当她收到出发的通知时,匆忙收拾了一些行李当天就启程。此时她心里急切牵挂的,就是正经受病毒威胁的患者们。她说,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已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什么时候回来还没考虑过。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月20日,73岁的李院士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探视结束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正是对患者的牵挂,让她披上铠甲、忘却风险,再次在病毒肆虐的战场上成为勇士;正是抗击疫情使命的召唤,让她73岁依然满腔热血,打着持久战,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松。

“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我们女同志展示了女士的风采,医务工作者当中女性同胞最多,我们抗击疫情、救治病人,使更多的病人康复出院,用这样的成果向三八妇女节献礼。”李兰娟说道。

“黑眼圈”女护士强忍泪花怕弄花护目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有一位走路很快的护士,连续奋战,再加上工作强度和压力很大,让她有着重重的黑眼圈。

97年出生的朱海秀是广东医疗队的一名护士,每天做着给患者更换补液,发放餐食,打扫消毒等工作,她来武汉之前没敢告诉父母,当记者问起原因时,她说怕家里人担心自己,救人是医护人员的使命和职责。

她去武汉之前,也曾感到害怕,但是踏上这片土地,看到许多患者等待救助的时候,她将恐惧抛之脑后,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父亲知道她到一线支援后,22岁的她第一次听到父亲哭泣。“那是我22年以来,第一次看到我爸哭。”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她,邀请她在电视镜头前向爸妈报平安时,她拒绝了,因为害怕自己会哭,她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不能做事了。”

温暖又坚强的她在微博中写道“请相信自己是很美好的存在,不用怀疑这是宇宙独一无二的色彩。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心中撷满爱,卸下所有防备自由自在。”

卫生所医生骑行300公里回武汉支援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岁的甘如意,是武汉一街道卫生所的检验技师。疫情初发时,她刚休假回到距离武汉300公里外的老家荆州。她在家中每天关心着疫情的进展,也计划着回到武汉继续工作。

“我们科室只有两人,疫情这么严重,我必须要回去。而且另外一位同事58岁了,他已经连续工作十多天,我回去也能减轻他的压力。”甘如意透露急切想要回到武汉。

父母闻讯后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距武汉300多公里,现在处处交通管制,长途班车也不发了。怎么去?”甘如意坚定地说:“我骑车去,骑一段就少一段。”

1月31日上午10点,甘如意背上饼干、泡面、桔子出发。4天后的2月3日晚上8点多,甘如意通过朋友圈向所有人报了平安:“从家骑车到潜江走走停停花了三天时间,今天下午终于安全抵达宿舍,谢谢大家的关心,希望战‘疫’我们能早日取得胜利。”

她的同事们这才知道,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小姑娘,经历4天3夜,一路吃着泡面,竟然骑回了武汉,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我要攒钱出去玩。最想去北京,看看故宫、长城……”24岁的甘如意,迄今只去过长沙。

女包工头不吃年夜饭 连夜支援火神山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神山医院创立了10天建成的世界神话,奇迹的诞生,离不开无数位伟大的中国女性。

火神山工地男女比例达到1:1,有太多的女性,一边做着最重的体力劳动,一边展现出最美的笑容。武汉夏江区的包工头胡晓红,吃年夜饭的时候,听到了要急速建成火神山的消息。而彼时,武汉已经封城,人心惶惶,可胡晓红只听进去了3个字:需要人。

年夜饭都没吃完的她,当即放下筷子,号召自己所有工人,连夜赶赴火神山参与工地建设。

在轰轰隆隆的工地现场,记者了解到她家里只剩下2个孩子,问她舍得吗?口罩依然遮不住胡晓红爽朗的大笑:“没有什么舍不得,我们有一份力,就发一分光!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女外卖员穿梭武汉街巷 为医生义务配送餐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习惯了称呼“外卖小哥”,却忘了还有不少女性也当了外卖员。但一声“外卖小哥”,忽略了她们的存在。

侯鲜梅今年47岁,做骑手已经两年多,和以往一样,热心肠的她报名了今年春节值班,但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疫情期间,她和同事穿梭在武汉的街道,为医务人员义务送餐。

“说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但我家里也有医生,所以家人都很支持我继续工作。”侯鲜梅说。

她所在配送站负责的区域是武汉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一共有协和医院、儿童医院、第一医院等六、七家医院。

“医护人员在那拼了命救人,怎么能让他们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呢!”侯鲜梅的话朴实无华。虽然工作辛苦,但侯鲜梅说干得很开心,每次送餐都会听到许多感谢的话语,还会有医护人员送口罩给她。

口罩厂女工不回娘家春节加班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7岁的向方原本打算回娘家湖南一趟,自从嫁到外地,她一年也就回一次老家。

今年她所工作的口罩厂年会开到一半就临时取消了,大家都回去加班了。她从来没有见过董事长这么严肃的表情,当时有些纳闷,不过也没有多想,“只是听说有新冠肺炎,但当时没想到那么多,后面会变得这么严重。”

原来向方一天的产量在1.5万到2万片之间,现在能够到2.5万到3万片左右,中间的差距,就是靠来得早一点,走得晚一些。

“以前觉得这只是一份工作,现在突然觉得有些神圣。”向方用“变得高尚”来形容自己的职业,她说疫情这么严重,很多人都在全力以赴,她们也一样:“我们多做一个口罩,也许就能多帮一个人,大家也会多一份心安。”

疫情之下,她们的忙碌、辛勤的身姿像花儿一样,绽放在寒冷的冬天。虽然冬日寒冷,但是终会迎来春暖花开。

感谢每一位在抗疫斗争中逆向前行的女英雄,致敬每一位在关键时刻勇敢前行的中国女性。今天是属于她们的日子,祝所有的她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