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种迹象越表明,大基建正在取代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动力引擎。

到3月1日为止,全国已经有13个省市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大概在34万亿。

34万亿什么概念?我国2019年的GDP总量为99.1万亿元,这次投资相当于占比34%,而经历过2008年经济危机的人不会忘记,正是当年的四万亿,使得中国的楼市翻涨了一番,同时,各种物价也翻了滚的往上爬。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只是13个省市的投资清单。

数据显示,34万亿里面包括了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13个省市区发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

根据这份投资清单,列举了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另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合计约2.79万亿元。

也就是说,最后,全国重大项目的投资金额可能远远不止34万亿,要知道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港澳台。

为什么会是大基建呢?这得从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说起。

自2008年后,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逐年走低,与之相反的是内需正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既表现为国内投资需求、也表现为国内消费需求……而内需拉动又更多的表现为投资拉动。

房地产一直作为经济支柱,拉动中国经济很多年,但近十余年,随着房价的高涨,除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被挤压占用之外,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也被限制,通俗的说法就是:“每月的工资都用来还房贷了,又哪来的钱去消费呢?”

所以,这次即使再难,也不敢轻易重启房地产。

于是,拉动经济的重任就落在投资上了。必须得承认,过去十余年,基建投资虽然一直在做、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对经济拉动最强、最广的还是房地产。

所以,尽管几乎明确地抛弃房地产而开启大基建,但很多人仍旧很担心,毕竟当年的“四万亿计划”,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刻了。

回顾2008年,当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来扩大内需,初步估算这部分计划,中央投放部分大概就有4万亿,还没算上地方配套的。所以,一些经济界人士和媒体人士很容易就联想起当初的“四万亿计划”。

需要指出的是,当初的“四万亿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信贷放水,大水漫灌,次年的2009年,M2增速曾创下了29%的记录,而仅2008年下半年贷款基准利率就从7.74%下降到5.94%,极大地刺激了当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楼市。

结果就是,从2009年到2010年,别的不见起色,反而房价翻了一倍。

问题是,现在的基建投资,是不是当年“四万亿计划”的翻版呢?经过对比就会发现,2008年是信贷放水,极度宽松。现在是相对谨慎的,基本上是定向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就是通过LPR把贷款利率降下来,而且通过定向降准这种方式扩大相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此外,当年“四万亿”主要投资于高铁、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网等,现在我们的基建,有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所谓的新七大板块,主要是5G的基站建设、特高压,还有就是城际的铁路、新能源车的充电桩、大数据、AI智能,包括工业互联网。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信贷大放水的迹象。或者说,目前也没有发现直接推动楼市暴涨的现象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天,中国移动发布了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公告,这次共涉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统计,总需求为232143站。

这种超大项目的开工或者上马,在年内会较为密集。现在,唯一让人担心的是项目资金的筹措能力和项目完工后的使用效率。

要知道,34万亿是项目的总计划投资,其中一部分来自政府或其投融资平台,其他资金来自于国/央企或民营企业,政府资金是引导资金,起得是杠杆撬动的作用。可如果资金筹措不全,很容易出现烂尾工程——之前的大基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必须承认,这些大基建带动了钢铁、水泥等消费,也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当然也猛得拉动了GDP,问题是,如果出现烂尾或使用率低,又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因此,本轮大基建即注意不要再次推高房价,也要防止盲目投资导致烂尾或闲置。

来源:《1号时务局》综合米匡投资,水皮杂谈以及新浪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