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感情,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情感库藏,是历代中国人灵魂深处的至爱。

所以,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一、何谓诗词的含蓄之美?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谈到了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观: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是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在一切美的形式中,最令人眷顾和回味的,便是无言之美、含蓄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更在无穷之意。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传说中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跟普通的牲口野兽不同,它会寻找一棵树,看准了位置就奋力一跳,用它的角挂在树杈上,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身体是悬空的,别的野兽够不着,当然就无法伤害它了。

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处,最早见于《埤雅·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又有《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再有《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

后来,人们便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引申开去,就是用“羚羊挂角”来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唐·司空图的在《诗品》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中华诗词含蓄之美的表现形式

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十分注重营造诗词的含蓄之美。所以,我们在鉴赏中华诗词时,要善于用智慧的双眼、通透的心灵,时时处处去体味那份看似缥缈而又意味无穷的“含蓄之美”。

01眷眷深情,自然流露

如唐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首句明写地点,次句暗写环境、时间,特定的氛围,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此二句交代人物,写她们正闲坐谈论天宝遗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似冷静的字里行间,其实隐藏着深情:美丽的宫女,由于长期被天子幽禁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成日寂寞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想到自己早已红颜憔悴,往事怎堪回首?

然而,除了说说玄宗遗事,又别无话题,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是描写当时的情景,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短短二十字的绝句,内涵如此丰富,难怪古人评之:“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宋洪迈《容斋随笔》)

02化物为情,情景交融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是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里引用梅尧臣的话。古诗词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不在少数。

如唐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透视出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可谓“语绝而意不绝”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用王夫之的这句话,来评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再恰当不过了。

03背面敷粉,无迹可寻

说得通俗点,就是从侧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写到精彩处,往往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

如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含蓄着难言的深情。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诗人内心却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

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全诗虽写哀伤之情,却以欢乐场面入手,虽写自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特别是后两句,如此贴切自然,的确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妙。

04托物起兴,意味隽永

诗词中常常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如唐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暗喻后文相思情。“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觉亲切。

“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妙用双关,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

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05讽咏时事,寓意精警

如唐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

“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声中的,是当朝的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庭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06以小见大,言微旨远

诗词中往往以眼前的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

如唐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07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如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蹊径,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

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内含蓄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

08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刚开了头又煞了尾”

如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此二句表面上是在讲与李龟年的交往过程,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郁积心头的沧桑之感。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动乱时代和坎坷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时节”是写当时实景,又别有寄托,使人读来不禁思绪万千:世运的衰败,社会的动荡,诗人的漂泊,人世的艰辛……都不知不觉地在脑中闪过。

按理说,两位老艺人几度风雨后相逢,当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收笔,在无言中包含着“痛定思痛”、“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悲凉,诚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09投石问路,言此意彼

宋司马光在《诗话》中说,古诗词往往“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

如唐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初读这首诗, 可能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一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嘛!其实这是作者进京应考时, 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

张籍是中唐著名的诗人, 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 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作者在诗中把张籍比作新郎, 把主考官比作姑舅(婆婆、公公), 而把自己比作新娘, 意思是想让张籍提携一下, 应考时给予帮忙。

10欲解其意,须知本事

有的诗词还要知道它的“本事” ,才能理解其意。所谓“本事”, 就是触发作者写这作品的具体故事。例如唐杜甫《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说的是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 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边插上篱笆, 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 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清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小仓山房文集》),古代诗人深得含蓄婉曲之妙,我们在阅读时要反复咀嚼,品出这“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总结语

中国自古就有“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提倡将人格修养与艺术涵养相结合、题材内容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创作原则。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中华诗词在内涵方面追求蕴藉含蓄、委婉曲致、深厚广远,力图避免浅白直露、轻俗浮薄,讲究意象选择、意境营造。

中华诗词不仅内容丰富深广、题材广泛多样,将社会生活、民俗民情、人生感悟、现实思考与评判以及各种传说典故等融化入诗词,而且在艺术追求上以含蓄委婉为正宗,以达到咫尺千里、以少胜多的效果,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