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人们赋予它太多的思想、精神与情感。孔子颂兰,屈原佩兰,东坡咏兰,山谷书兰,所南绘兰,板桥写兰……万香国里,惟有兰花,被冠以国字号”——国兰。

古人把最美好的字眼,都赠予给了幽兰。美好的文章叫作兰章,华丽的宫室叫作兰宇,盛大的宴席叫作兰筵,高朋贵宾称为兰客,君子之交唤作兰友,高尚的品德喻为兰心,美丽而优雅的女人被称为兰心蕙质

先说品种。全世界已知的兰属共48种,中国有29种和5个变种,包括春兰、惠兰(夏兰、九节兰)、墨兰、寒兰、台兰等品。兰叶狭、带状、弯曲下垂,四季青绿色,多而不乱,俯仰自如,株型典雅,叶态潇洒脱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说花貌。“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但古人早云“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而有之”,成为四卉木之首。兰花素而不艳,顶端多为黄绿色,亦有近白色及紫色品种;喜凉爽、半阴和潮湿环境,花姿优美。

古人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兰花又被人们称为兰草。在未开花时,兰以其独有的风骨,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的宽不足寸许,中间的叶脉都几乎看不清,恰似窈窕淑女,苗条婀娜;有的像长长的利剑,在浅色的叶脉两边是对称的叶子,犹如锋利的刃口,昂昂而立;有的叶子上并行纵向排列着道道叶脉;有的叶子上洒着点点花纹……都青翠欲滴;有的墨绿油亮,有的翠蓝夺目,有的嫩绿娇柔,赏心悦目,在绿色的世界里,“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

再说香气。据说,惟有兰花之气是当今高科技仍然无法人造合成的花香。兰香而不浓,绵绵缕缕,潜幽逸远,有“兰之香盖一国”、“王者香”、“天下第一香”等美誉和“国香”之别称。兰与桂、茉莉,也称为“香花三元”。

中国人赏兰,尤重其香。兰花之香,时近时远,若有若无,不淡不烈,不疾不徐,古诗说兰花香在无心处。兰香君子品格的象征,是受奉孔子为先圣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兰又深具佛家禅意,兰生隐谷,见素抱朴,幽怀独守,合乎道家出世无为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中国人重兰香,首先在于其精神上的内涵。孔子周游列国,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香兰,所奏琴曲名“猗兰操”,也称“幽兰操”(《乐府诗集·猗兰操引琴操》)。

最后来说兰之品性。兰隐于幽岩曲涧,不与树争高,不与花争艳,窈然自芳,不以国香自炫,独得天地间清真之气。兰独具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君子、美的象征。因此,孔子还有一句对兰花的称赞,尤为堪绝。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花中

兰之品性甚似君子,“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宋黄庭坚《书幽芳亭》帖),成为失意文人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者的人格象征。幽兰之慎独,又如山中隐士:“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土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宋杨万里《兰诗》)历代骚人墨客歌其雅姿、咏其清芬、画其高洁,语蕴深衷,情深意长。

屈原更是“独将兰蕙入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疏石兰兮以为芳”、“怀兰英兮把琼若”、“滋兰之九畹”,兰几乎成为贞操君子屈原的精神化身,《离骚》甚至成为兰花的代称:“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兰孤高自傲,清纯芳洁,“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明董其昌《兰》),“无心羡旨蓄,岂欲近名园……幽林芳意在,非是为人论”(唐张九龄《悲秋兰诗》)。兰不媚上,不谋利,“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清郑板桥《秋兰》),保持自身高洁。

故世人用“芝兰”比喻德操之美。《孔子家语·六本》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芝兰竞秀”,寓意为与品德操行高尚的人竞相媲美,形容人才之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熹把兰比喻为怀才不遇的贤才,“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兰》);清傅昂霄以梅兰喻指不同流俗的高洁之士,悲叹“兰有国香同号草,梅无世态亦云花”(《感怀诗》),揭露贤愚不分、黑白混淆的社会现实。

宋遗民郑思肖善画兰,每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这个典故,为后世文人画兰,定下了基调。在文人笔下,兰花已非独为百卉之一种,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符号象征。画家画兰很少写生,更多的是逸笔草草,追求笔墨趣味。

兰花之美,美在含蓄,美在高贵。兰蕙很不起眼,乍一看去,跟野草似乎没什么差别,开花更是低调,选择了绿色——与叶子一样的颜色作为花的主色,好像怕被别人看见似的。然而这正是兰可贵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为欣赏的性格和品德。

兰就是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真实与平和,愿我们的内心也像兰花一样,在喧嚣的尘世中宁静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