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用艾灸养生的朋友,在面对艾灸的时候,抱怨艾灸效果不佳。殊不知,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病症,对应不同的艾灸方法,充足的灸量透达至身体深部组织,起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作用,就能够起到最佳效果的。

艾灸的方法技巧:最佳灸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灸要掌握最佳灸量。

灸量是指艾灸对机体刺激的程度、水平等。它是艾灸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艾灸的方式,艾灸时或艾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艾灸适宜的次数和强度,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要根据病情决定艾灸的灸量,病情轻浅的要少灸、轻灸,病情深重的要多灸、重灸。

灸法操作简单、疗效肯定,但易学难精,在临床治疗中广为患者接受。

随着灸法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灸法的理论也不断创新。

《医学入门》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指的是要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强度的艾灸。

头面是诸阳汇聚之处,胸膈是君火、相火之地,不宜再施加过多的火气;腹背阴虚有热的也不能多灸。在人一身当中,四肢穴位比较适合艾灸。上肢和骨关节应该浅刺少艾灸,下肢和肌肉丰厚处却可以深刺重灸。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

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艾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艾条的壮数。

至于艾灸的程度,艾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止艾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医宗金鉴》认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

背腰下皮肉深厚,艾条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个穴位,都要“足量”,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直达病所。为了防止艾灸时出现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还视病情的深浅轻重、穴位的位置来决定艾条的大小和壮数。

“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备急灸法》

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这无疑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直接灸或化脓灸由于皮温的升高,必然会造成创伤和疼痛,特别是灸疮的产生。

一般人对疼痛、灸疮化脓有恐惧心理,甚至认为感染会引发其他疾病,岂不知这正是艾灸的神奇之处。《小品方》上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针灸资生经》也说:“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太平圣惠方》上说:“艾条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

《针灸易学》说:“灸疮一发,去病如抓。”

从以上种种论述不难发现,古代医家认为只有经历疼痛,甚至灸疮化脓,方可治病愈疾,提高疗效。这就是说艾灸必须化脓,必须经历疼痛的过程才能出疗效。对灸疮出脓,勿须顾虑重重,它与一般的疮痈化脓或创伤性炎症截然不同。只要认真护理,绝不会出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