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善文忠,继续咱们的佛教史,欢迎您点击订阅、关注、留言和转发,万分感谢!

《那先比丘经》里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基本上说完了。国王和那先聊得很尽兴。

弥兰陀拜师和皈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色已晚,那先说:你问我的问题也已经一一解答了,我得回去了。米兰德马上命人准备好火把,送那先回去,嘱咐手下人,你们侍奉那先比丘,要像侍奉我一样的恭敬和细致。

然后他整了整衣冠,郑重的对那先说:尊敬的那先比丘,如果您能成为我的老师,作为弟子的我,应该很快就能证得大道了。我现在就像一个被关在黄金笼子里面的狮子一样,虽然在宫中锦衣玉食,但是并不开心,常常有挣脱牢笼,解脱离去的想法。我不想做这个国王,想跟您学佛陀的正法,您能答应吗?

对于国王的这个问题,那先是如何回答的,在《那先比丘经》里没有说。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国王最后还是皈依了佛教。考古中曾经发现过他供奉的舍利壶,还有一些当时的碑文,记载了他和臣子向寺院供养石柱、水池以及其他一些物品。因此米兰德也成为了一位皈依佛教的希腊君主,也是唯一一位在佛经中出现的希腊国王。

如果从军事上说,米兰德战功赫赫,开疆拓土,印度人是打不过他,从思想上,却被浩瀚渊博的佛教思想所倾倒。人就是这样,可能在战场上,你把我征服了,但是在思想上我却把你折服了。一面是征服,一面是折服。如果让您选,您选择什么呢?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宁愿选折服,而不是征服。这样世间就能多一点思辨,少一点杀戮。

弥兰陀的供养

尽管我们不知道那先是不是答应收国王为徒,但是米兰德还是表现出了对那先比丘的极大尊敬,他跟那先说:明天你别一个人来,您带着您身边的比丘们全都来,所有的饭食我都管了。您和那些比丘们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只要我的王宫里有的,全都拿走。

那先说:我们这些佛弟子没什么欲望,不会从您这里拿走什么东西。

米兰德说:那可不行,我先给您拿几件衣服当做供养。

米兰德这次拿出来的衣服可跟一开始给那先的衣服和鞋不一样了。这件衣服华丽非凡,按照经书中的说法,一件衣服价值就是10万钱,比今天国际大牌时装还贵。

那先说:我一个出家人要你这么贵的衣服干嘛呀?不要不要!

米兰德跟他说:您得照顾您的名声,也得照顾我的名声。

那天说:您这话什么意思啊?没听懂。

国王讲:如果您不收下我这些衣服,外边的人就会说我特别吝啬,与此同时,今天您来为我解答了无数的疑惑,假如您没有收下我的礼物,不知道的人就会认为您的水平不行,没能解答我的问题,所以我才不给您好的供养,这样的话,在外人眼里你不就成了没本事的人,我也成了吝啬鬼了吗?所以我才说,为了您和我的名声,你务必得收下我给您的这些供养,你就当是给我积累福报吧!

那先到底收没收这些贵重的礼物呢?经文中也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可以看出来,米兰德国王是一个思虑周详的人,考虑问题很全面。尽力避免不知内情人的胡猜乱想。总而言之,这场一整天的辩论,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宾主尽欢。

《那先比丘经》说到这里就算彻底讲完了。下面说说对这部经书的一些看法。

对这本经书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本经书是一本很好的佛教入门书籍。第一,它的篇幅体量不是很大,读起来不像那些大部头的经典费劲。

第二它采用问答的方式,突出了知识点,有点儿象碎片化阅读,比较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第三点很重要的是,在阐述佛教义理的时候,用了大量的譬喻。看过前面几篇文章的朋友们肯定都有体会,那先用了大量的譬喻手法来帮助国王理解。同时咱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便利。这种广泛运用譬喻的手法,对于后世僧团中的譬喻师这个群体,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而且除了上面说的这三个特色之外,那先比丘经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多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本经书的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生活在今天的人普遍都觉得压力很大,工作、生活、健康、家庭以及方方面面的事务,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大家会觉得烦,觉得郁闷。这本经书中了,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排除烦恼的方法,一心,(在前面讲过,大家可以翻看前面的文章)其实所谓一心,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毕竟客观世界太大了,纷繁复杂,是不会按照我们的心意来发展的,要想一上来就改造他,好像不太现实,但是主观意识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想要做成一点儿事儿,就需要收敛心意,排除各种干扰,让自己的精力专注到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类事情上来,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人生的精进和现实的成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你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边其实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烦心事儿,就不那么愁了,而且每一点成果的取得,都会带给你不同体量的快乐,这些快乐的累积是改变你总体心情的重要手段。最关键的是这种排除烦恼的办法,不是让你逃避烦恼。如果只是不想那些烦心事了,刷会儿手机或者出去旅行一趟。可以让你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时间内忘记那些烦心事儿,但是你总得回归现实世界吧,等你玩一圈回来之后,钱是花了好几万,但是当初的那些让你郁闷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呀!你照样得面对啊!要说逃避,其实你能逃到哪里去呢?

但是一心是一种积极的排除烦恼的办法。通过不断的成长,进而提升格局和成就,当你实现了个人的升级之后,自然就会发现,原来的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少很多,当然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但是你的信心和实力已经变得更强了。此时的你毕竟跟当初的你已经不一样了。

其次,那先比丘经里边讲了很多跟因果有关的事情,这个因果对于每个“小我”而言,是有效的,对于人群乃至人类这个“大我“来说,同样有效,因为一代一代的人是连续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这一代要承受上一代人所带来的因果,而我们所做的事情引发的因果,也会让我们的后代儿孙去承受

几百年来,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文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普通人所能享受的物质生活,比起过去的国王皇帝,不知道要高多少倍,这就是善因得出的善果,但是今天困扰大家的生态环境问题,精神世界的空虚问题,乃至道德滑坡的问题,也是过去的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恶果。

好的享受了,坏的也得背着,我们该怎么办呢?只有在管好自己的同时,积极的去影响和改变群体的行为,从身边的家人、同事开始,进而去覆盖更多的人。个人有了钱,有了地位,是不是要去尽可能的帮助更多的人呢?一个企业获得了成功,是不是要更多的参与社会的福利和公益事业呢?一个国家实现了崛起,是不是要承担更多的国际合作和人道主义义务呢?别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让你花钱花时间,而且看不到直接利益,这些都是在种善因,个人种善因个人得善果,企业种善因企业得善果,国家种善因,国家得善果。

所谓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多种善因少种恶因的过程,至于我们是不是能够直接享受到那些善果,不重要。就算我们自己没享受到,子孙后代也会享受到的,肥水也没流到外人田,就当给儿孙积德了吧。只有广种善因才能喜结良缘。(喜结良缘啊不是专指男女结婚的,它的内涵跟佛教有挺大关系的)。

这本经对于个人人生的指导意义

可能有人说了,你说的我都懂,但是实践起来好难啊!我惰性大,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没长性,那怎么办呢?大家还记得在《如何修行佛法?如何远离五恶?怎么诚信正法来最终证果呢?108》里,曾经讲过一个可以把浑浊的水变得清澈的宝珠吗?这颗能净水的宝珠在《那先比丘经》里的本意,其实是阐述了一个佛教徒的人格价值的问题。

佛弟子得度生死的虔诚道心,看作是可以让浊水变清的清水珠,它们可以使人退却诸恶,诚心向善,心灵澄明,如此一来,高尚的佛弟子就犹如世俗人的领头羊或人生向导,他们用自己崇高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和踏实的实践,来帮助普通人从尘世的烦恼中解脱出来,重建社会的道德大厦。

所以我们可以寻找和发现身边的这些带有清水珠性质的出家师父,或者是在家的居士,多多跟他们亲近,向他们学习,所谓鸟随鸾凤飞自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跟他们相处久了自然可以改变自身的惰性,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昂扬进取。

其实哪怕你说我不认识这样的佛弟子,甚至说我不信佛,那也不要紧,多多的跟那些阳光积极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学习和效仿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同样可以改变自身的能量场,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和变化。这些具有清水珠性质的人,我们每个人身边应该都有,不管他是不是佛弟子,以他为榜样来调整自己,终归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我个人从中学到了比较重要的两点就是:不和不对等的人辩论,要和积极的人相处

咱们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