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唐代,人们要到郊外踏青。大诗人白居易为我们“定格”了这样一幕场景:“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二月初二,新雨初霁,田地里刚刚挤出一片片嫩绿。十字渡口,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来……

在宋代,人们要外出踏青,并寻找挑挖新鲜的野菜。二月初二这天,遂被冠以了一个兴味盎然的名字——“挑菜节”!此外,一些地方还有“迎富”的习俗,人们会携酒至郊外,迎接这一年的“富贵”!

在元代,除了“踏青”、“挑菜”、“迎富”,人们开始称二月初二为“龙抬头”。这可能和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星的显现和形态有关,当然,也寄托了人们希望龙神苏醒,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节俗活动,比如人们会撒灰“引龙”:先用灰在井边画条龙,再一路撒灰把龙引入家中。

在明代,南方很多地方把二月初二定为土地神的诞辰日,逐渐与传统的春社日合流。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庆贺土地公公的生日。祭祀结束,往往要举行盛大的聚饮,热闹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代和民国,“二月二”节俗愈发隆重。北方主要祭祀龙神,比如河北赵县范庄镇一带,每年二月二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龙牌会”,按照道教科仪为龙神设“罗天大醮”,进行祭祀,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还要唱大戏、闹社火,家家户户邀朋会友,比过年都热闹。

这一天,在北方大部分地方,人们会吃饺子,称为“龙耳”;吃面条,称为“龙须”;吃煎饼,要做成鱼鳞片状,叫做“龙鳞饼”;吃猪头肉,则称“食龙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还会理个发,以示精神爽朗,免除灾病,还能博个好兆头。

而在南方,各种活动主要围绕“土地神”来进行。除了举行祭祀,这一天还会演出“社戏”,也称“土地戏”。一般是在衙署、祠堂等旁临时搭建演出场所,男女老少聚而观之,小商小贩云集,热闹非凡。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过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其中就描述了清末民初绍兴一代乡间演出社戏的情景。

南方在这一天,流行吃糍粑、粽子,饮社酒。所谓社酒,就是祭祀土地神的酒,民间传说能治耳聋,故又称“治聋酒”。这种习俗历史悠久,南宋大诗人陆游便在《社日》诗中说:“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并加注:“古谓社酒治聋”。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传统节日的“二月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基本已不再把这一天当作节日来看。(或许,还会在长辈的提醒下,按照“老理”,这一天去理个头!)

像“二月二”这样的传统节日,还值得复兴和传承吗?抑或它的消亡,是某种历史的必然?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