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牧写过一首诗叫《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说的就是项羽自刎乌江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所持的态度就是过江去,再招一批江东子弟兵,卷土重来,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还不一定呢!这是一种对项羽自刎乌江的评价,是表示惋惜,但是这只是诗人的一种书生意气,根本就没有弄明白历史发展的大势。

当年,秦朝暴政,民怨沸腾,陈胜吴广搞了个狐鸣篝火,于是乎“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响彻天下,各地的反秦武装迅速兴起,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亡秦!灭亡秦国。然后呢?很多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有人想了,这些人都是六国的遗老遗少,他们是要通过推翻秦朝暴政恢复六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也就是开历史的倒车。这是可行的吗?先放下这个问题。

再看项羽,从小就不好好学习,说是文化没用,要学万人敌——兵法,但是学业也不精,唯一的特点就是勇武绝伦,板肋虬筋,力大无穷,的确是一员猛将,他也加入了反秦的队伍。

但是他对战争的理解就是杀人,所以干了很多不人道的事情,先是杀了宋义,这是他的直接领导,被他给杀了,这在军队中开了很坏的先例,而且在当时的反秦大起义的将领中获得了很坏的名声,他还坑杀秦卒二十万,还把楚怀王熊心给杀了。

后来在鸿门宴上又犯了妇人之仁的毛病,没有杀刘邦,导致刘邦逃跑。这一切都是他性格上的弱点,他不敢否定自己的错误想法,不敢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喜欢一个人冲锋,在最后他还是这样,给手下的将士说溃围、斩将、搴旗,他的确做到了,但是他的部队伤亡殆尽。

项羽是一个优秀的战将,但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他只能被优秀的统帅指挥着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但是他站在统帅的位置上他不会全面的思考问题,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不会团结和带领战将去夺取胜利,所以项羽站在统帅的位置上是自亡也是误人。

项羽还是个小心眼的人,每次打完仗,要给立下功劳的将士封官加爵,手下人把那些官印刻好后交给他,他却舍不得发给那些立功的将士,一直在手里摩挲,以至于石刻的或者木刻的官印的棱角都磨没了还没发给别人,所以说他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刘邦则不同,在关键时刻,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要当“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的意思,刘邦当着使者的面就恼了,心想韩信凭什么当假齐王,于是拍着桌子大骂“韩信怎么能当假齐王呢?张良赶紧给刘邦递眼色。刘邦立即改口“要当就当真的”于是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一下就被刘邦拉过来了,成了刘邦亡秦灭楚的主力。还是刘邦平定四海之后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说了一句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只有一个范曾却不能用,所以失败了。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失败,不是战略战术的失败,项羽的性格是个战术家的性格,敢打必胜,但是刚愎自用,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如项羽不自刎,回到江东,父老乡亲也不责怪他,还给他支持江东子弟兵,他还是会犯以前犯过的错误,还是会在斗争中失败,因为他的性格没有变。

最后再说说,秦末的大起义不可能恢复六国割据局面的原因,恢复六国就是把统一的中国推入分裂和战争的深渊,这是不得人心的,必定还会出现统一六国的人物,所以,秦末的农民大起义只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统一而不是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