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这么聪明,为何不先把鳌拜派去对付吴三桂,等待他们两个杀得两败俱伤之后再下手,不是就省力许多了么?
司马有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站位来看,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首先从康熙的角度来看,在他看来:鳌拜是朝中擅权的大佬,吴三桂是地方上割据的大佬,他们或擅权,或割据,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但实质没啥差别,都是皇帝实现中央集权的障碍。
也就是说,一张大饼,鳌拜吃的是中间部分,吴三桂吃的是边缘部分,这俩个人,都认为自己理所应当。但康熙的想法是:这张饼都是我的,不论是中心还是边缘,都该我吃,至于你们,只能吃我掉下来的饼渣渣。
康熙的思路就是,先干掉鳌拜,把饼的中心部分吃到嘴里,而后有了力气,再对付吴三桂。这个思路,就叫做先城市后乡村,先轴心再边缘。如果先把鳌拜派去对付吴三桂,不论是鳌拜吃了吴三桂,还是吴三桂吃了鳌拜,势力都会更大。
而如果从鳌拜的角度来看,自己是主持大清国政的当家人,皇帝只不过是个孩子,主意都能他来拿,要把大清这份基业传下去,这个老费心了。譬如吴三桂这边,他可是为大清立过功的人,你能亏待他么?不能。可是他老在边疆呆着,万一要是有了自己的野心怎么办?
所以鳌拜为大清国设计了一个很不错的方案,那就是重申当年皇太极许诺过让吴三桂设藩的约定,继续厚待他。但同时,要让他交底,也就是把吴的儿子吴应熊,召到北京做驸马,而且吴三桂死后,吴应熊会继续接班镇守云南。
这个方案,不但吴三桂能接受,就是对大清国也是有利的。因为吴三桂自始至终就没有造反的意思,而吴应熊能力很一般,加上在北京城里享受荣华富贵惯了,哪里会有上战场争江山的想法。
因此,鳌拜的方案,其实比康熙的吃饼战略更有实用性,不用打什么三藩之乱的仗,一切化解于无形。
至于吴三桂,则根本就没啥野心,要不是被康熙硬逼,谁会在六十出头的年纪造反?无非就是图个安乐,有个诸侯的名号地位,能传给儿子罢了。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吴三桂一听说鳌拜有意推动招驸马一事,他立马就积极响应。为什么?在他想来,咱儿子都成你们爱新觉罗家的女婿了,那咱岂不就是亲戚,你皇帝再不要脸,也不至于祸害亲戚并不是。
然,康熙云:朕就是不要脸,也不讲情面,你们两个怎么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