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甘肃女医护被集体剃光头发的事,在网上不断发酵,支持者有之,但质疑声更多。
首先回顾一下,事件最开始是@每日甘肃网 发布了一段名为《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的短视频。
视频中,理发师手起刀落,在为一群女医护人员剃光头。
配文里是这样写的:
甘肃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将于今日下午出发。
根据要求,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派出的15名护理人员驰援湖北。
他们将在今日下午赴宁卧庄宾馆参加集体出征仪式。
谢谢你们,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
很明显,原本是想唱赞歌,但是视频一发布,却引发了潮水般的质疑。
视频中,这些女医护们在哭,她们在默默地流泪,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凝重,让人心疼。
更过分的一个镜头是,理发师在剪掉一个女医护的辫子之后,拿着它在女医护的面前晃了晃,可能是应摄影师的要求,为了拍摄的需要。但是,那位女医护挣扎着别过了头。
她是难受与抗拒的。原本打算疫情过后,去拍婚纱照,如今她只能默默流泪。
还有一个女孩,剃完头后,边带帽子,边流泪,这样照片让人心碎。
最后,在大合影里,15个医护人员中14名女性被剃了光头,而唯一的男性,留着板寸……
长发确实会为她们的救治增加不便,理短有必要,但剃光有没有必要?
网友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我们心疼这些女医护人员,如果作秀是以她们的牺牲为代价,那未免也太残酷了一点。
这段时间我们看到的类似新闻还有很多。
让怀孕九个月将临产的女护士上前线,却被媒体宣传为:这是最好的胎教。
让流产十天的女护士上前线,她被赞扬为“无私伟大”。
可是,这样的“壮举”,我实在没法点赞。
苦情文化是中国的传统,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仿佛只有你过得不好,再去做善事,才足够感人。
我之前采访过一位慈善家,他捐助了贫困山区几百名孩子,捐助了一所希望小学。
可是他和家人却住在集装箱里。
可就是这个点,感动了无数人,因为这是典型的舍己为人啊,放弃自己利益、成全大家利益,这是多么无私崇高的品格啊。
因为这是他的个人选择,而他也确实心系山区、心系孩子,我对他充满尊重和敬佩。
但是这件事里透出的我们对于苦情文化的认同,和现在的事件如出一辙。
苦情文化之所以能流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扮演苦情的人,可以由此获得好处。
比如,在家庭中,虽然条件不错,但是妈妈却总是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将所有好东西都留给孩子。
可是当孩子长大一些有自己的独立想法,跟妈妈产生分歧的时候,妈妈就会说“我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没想到你这样对我……”
即便孩子心里想呐喊,“谁让你那么省吃俭用了?”可是,终归说不出这句伤人的话。
家庭中的苦情,赢得的是话语权,本质上是情感勒索。
家庭之外,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对于苦情文化也是极度执着。
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人捐口罩,扔下就跑,这样的新闻太多,宣传时惯用的说法是“最美身影”。
仿佛做好事不留名才是最高尚的品质,如果你留名了,那你做的好事价值就立马降低了。
可这样的文化观念最容易滋生的是什么?
那就是道德绑架。
最开始剃光头奔赴前线进入人们视野的,是武汉的90后护士单霞。
能看出,剃光头确实是她自愿的,采访中她的言语和神情跟甘肃的这些女医护们完全不同。
这只是她的个人选择,可是我们总是习惯于去标签化一个人,标签化一个行为。
于是,单霞被称为了“英雄”,她剃光头的行为被称之为“牺牲”。
可是,这让后面将要奔赴前线的女医护人员怎么办?
当一种行为被捧上神坛,那么必然只能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继续复制,去迎合苦情文化。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
当事人到底愿不愿意苦情?
这到底是是不是她的主观选择?
我们是不是用道德绑架的形式剥夺了她们的选择权?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鲁国规定,凡是在外见到鲁国人沦落为奴,可以赎回,回国在报销。
孔子弟子子贡有一次,就花钱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是却没有去报销。
众人纷纷称赞他人格高尚。
但是孔子却大骂他一顿,为什么?
因为子贡的行为会招致更多奴隶不能被救赎。
当别人看到鲁国奴隶时,如果赎他去报销,那品格就落了下成;可如果不报销,自己又吃不消。
那么就只能装作没看见,而这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奴隶得不到救赎。
所以,我们不要去标签后某种个人行为,因为在苦情文化的大背景下,这只会损害后来者的利益。
结语:
迫不得已的牺牲,是崇高;没有必要的牺牲,是施虐。
疫情凶险,医护人员奋战在前线,真的很不容易,请给他们多一点尊重与爱护。
最后用张文宏主任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医护人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需要一点,需要非常重要的一点。医生有一个免于受伤害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