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军,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指导教师,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吉林省名中医,长春名医,吉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 任继学教授1988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的名言。 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正是以这种关怀天下苍生的情怀,一门深入,穷经皓首,一生在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时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他运用中医药治疗重大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急性脑出血等疾病,使人们认识到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同样有显著的疗效。 任老是中医界的一面旗帜,是我国中医急诊学和脑病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今年是任继学教授逝世十周年,为纪念先生,我们陆续刊文,愿他的大医精神,泽被后世,永远流传。

庚子年,春,虽万物复苏,本是该一片繁荣的季节,但长春市,吉林省,乃至全国,依旧围绕在新冠肺炎带来的恐怖之中。下班途中,不知不觉路过门诊一楼大厅,不由得驻足,望着那肃然起敬的铜像,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悠长的寂静,将我引入过去,不知不觉,我的恩师,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任继学教授已仙逝十载。过去的日子里,您一直是我的榜样,追逐着您的脚步,在医道一途我颇有小成,而越是接近您,越是怀念您。

七旬老将,奋勇抗疫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2020年,很容易让人想起十七年前的春天,非典在我神州大地横行无度,整个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的恐怖之中,阴云密布,不知何时可晴,冬日凛冽,不知何时为春,而您,用伟岸的身躯站在我们面前,带领我们最终顶住了那一场“战疫”。雷厉风行,当断则断,奋勇拼杀在前线,让我完全忘记了您已将近八十岁之高龄,直至疫情结束,看着您那略显疲倦的身躯,我才猛然想起,这一年,您77岁。看,如今的疫情和当初如何相似,长春市区,同样死寂的让人落寞,不同的是,您,我的恩师,我永远的榜样,却已不在我的身边。

2003年,您与邓铁涛上书中央,才让中医得以参与非典诊治,年近八旬,您冲锋在抗疫一线,30多例非典患者,经您诊治,甚至重症起死回生,9万份扶正除疫颗粒,供应给全省人民,服此方者无1人感染SARS。您为中医奔跑发声,您呼吁中医药参与诊治,您不辞劳苦来回奔波,您二十四小时守在电话旁,只为给患者出谋划策,竭尽全力……2004年,白求恩奖章的授予,是您伟大贡献的最好的注脚,而我,却从您颁奖时的照片的眼神中,读懂了疲惫。

三载师缘,一世师恩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您便带领医务人员着手系统研究常见急症,为吉林省药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医药治疗急症提供了有效的治疗药物,并于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设《中医急症学》等系列学术讲座。而我,作为您的研究生,现如今的临床用药里,随处可见您急症下法的运用。

如今有人戏称我为“刘大黄”,却不曾了解,这是您给我最好的礼物。缘与大黄,且属偶然,亦为必然,忆于跟师之日,如昨日之景,我初与大黄结缘,溯至而立之年就读您硕士研究生的某日,随诊查房,一男性耄耋老者(我院老中医)因中风卧于病榻,昏迷数日,声高气粗,喉中痰鸣,舌体瘦小,质黯红,苔黄燥起刺,燥裂,脉沉实。尽予中西医治疗,未予良效,家属几近放弃,犹记得您细究病史,察色按脉,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灌肠翌日,便始下,3日后,患者意识似有恢复,目睛似有神气,视其状,继予老师与王永炎院士所创之星蒌承气汤,灌肠一周,其患可简诉其言,余症皆减。

后求教于您何故,您和蔼解惑道:“该患为痰热腑实之证,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以降为顺。只有腑气得通,浊邪下行,则无上逆扰闭清窍之虑”。自此,谨遵恩师教诲,并牢记于心中。临床数十年,每遇肝病患者大便不畅,黄疸、积聚、腹胀等症状及体征,巧妙运用“下法”,通腑气,调气机,截湿热,祛瘀血,化痰浊,使肝病患者,腑气得通,气机得畅,病得速愈,事半功倍,且创立了“中医下法与肠肝循环的关系及其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之说,受到同行充分认可,高度评价。三载师缘,留给我的却是一世难忘的师恩,毕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驻足师侧,缅怀恩师

至今记得1991年的夏天,硕士毕业答辩,答辩即将结束,您突然问我“铁军,你能不能将一辈子专心献给中医药”,当时或许过于紧张,未曾斩钉截铁,支吾道来“能”。好在,毕业之后的日子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我总会抽出时间到您的诊室里侍诊学习,直至您逝去之前。或许,老师,您那段时间已经知道我的答案了吧,不过,未能在答辩之时,铿锵有力地说出那个能字,却成为了我抹之不去的遗憾。老师,我多再想听您叫一声铁军,再问我一声“能不能将一辈子专心献给中医药”,这一次,我绝不犹豫!

2011年,在老师逝去一周年之际,我曾驻足一楼大厅老师铜像旁,怀念过去的日子。老师为长中大做出的贡献不计其数,为吉林省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为全国中医药事业做出的贡献永垂不朽,“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等等”一项项荣誉,并不能涵盖您所做的贡献,因为您的贡献,是无法用荣誉来衡量的。《悬壶漫录》一直是我的案头书,细细翻阅,总能感受到和老师的差距,“读经典,跟名师,早临床”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不但是我,我也要求我的学生这么做,“中医下法”一直是我诊疗的关键,一句教诲,奠基了我日后的学术核心……在过去的十年中,每次下班,我都尽量从门诊大厅您的塑像前经过,因为只要一瞥,就能让我感觉您在我的身边,无论多累,您都能给我力量,支持我在中医一途勇敢前行……哪怕午夜梦回,我也总是能想到您啊,我最敬爱的老师。

2020年,我再次驻足师侧,回忆往昔,十年光载,如白驹过隙,都说时光最有情亦最无情,带来时代变迁,惹得英雄落寞,带来一代代中医的种子,却带走了医道巨擘,时光从不负人,只怪未能好好珍惜,我怀念在老师身边接受教诲的日子,怀念老师那伟岸的背影,怀念老师既严肃又亲切的话语,当然,我最怀念的,还是老师您。我无法留住时光,却能承恩师遗志,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次“非典”,有您,此次“新冠”,我在!

刘铁军

2020年2月 书于国医堂刘铁军工作室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文 字:刘铁军

编 辑:任虹军

审 核:韩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