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月亮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古往今来产生了那么多有关月亮的诗词,而月亮本身也被赋予了多层的思想意义。

“月圆人未圆”表达了诗人渴望团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了诗人看见同一轮明月后的遥寄思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又成为了一个孤独诗人排遣孤独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们谈到的另外一首唐诗,其实也表达出了月亮所表达的另外一层意蕴。这个诗人虽然只流传后世这么一首唐诗,还是却写得非常有味道。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这就是唐代诗人李建枢的《咏月》,古往今来有很多的诗歌都会写到月亮,比这首唐诗精彩的篇章也多不胜数。但这首唐诗当中却全文没有出现一个月字,反倒出现了三个圆,每一诗句都带有特定的诗词韵味和所包含的哲理。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唐诗的一开始就有一种辩证法的论证。昨天晚上的圆月也并不是今天的圆月,真的怀疑这圆月是否能一如既往的美好。昨天的圆月和今天的圆月看上去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这毕竟是两天当中所看到的月亮,差别依然是存在的。

但是看上去相差不大的月亮,是否真的如之前所看到的一样美好?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后半两句的就是诗人的感慨地发出的议论。在这一年当中有12个月,也就有12次月圆月缺。看起来很多,实际上也很少。那么在人的这一辈子当中,究竟能经历过多少次的月圆之时呢?更何况那短暂的青春又能有多少呢?

所以这首诗歌谈不上有多么丰富的诗歌韵味,也没有讲出多么大的道理。不过却凭借着诗人在最后两句唐诗的发问,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圆月缺是有规律的,每个月都如此,每年也都是如此。但是今天的月圆和明天的月圆绝不会相同。就像是我们普通的人一样,今天我们看到月亮和昨天我们看到的月亮不同,在月亮的眼中,每一天的我们也都会有不同。

时光如水一去不复返,不管是想要重回哪一天哪一个小时,哪怕是哪一分钟的选择,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你所可能把握的只能是未来。而你已经过去的那段时光将永远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最多也只能在你的记忆当中泛起一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