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德国王和那先比丘初次见面,就暗藏锋芒的辩论了起来,不过因为时间关系,这次见面只能算开胃菜,双方都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对手,因此在当晚分开之后,两人都在思考第二天该如何问答。一个晚上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上午那先、耶和罗及一些比丘再次来到了王宫。

米兰德迎上前去,和那先比丘双方互致问候,然后大伙儿一起吃早餐,吃完饭之后,国王向那先比丘及僧众献上了供养。其实特简单,他给那先和耶和罗的供养是每人三件袈裟,一双皮鞋,给其他僧人是一件袈裟和一双皮鞋。

供养这件事第一,对僧人或者在家的传法者进行供养,一般是在他们传播佛教法义之前的,比如说我先表达我的恭敬和心意,然后再请您给我传法,这代表了一种对传法人的尊重。如果听完了再供养僧人呢,也可以,但是感觉有点向僧人的弘法支付酬劳的感觉,相对的,恭敬心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所以今天如果我们到寺院听师父讲经,假如说你要供养师父的话,最好是在讲经之前,就先把供养品交给师父,然后再听法。

第二,供养师父重要的是心意,而不是供养品的价值,不是说你给的东西值1000块,就比那个100块的东西更用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个人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在对师父表达心意的时候不要攀比,只要你是真心的供养尊敬师父,真正的僧人是不会嫌弃你送的东西,到底是值钱还是不值钱的?你看米兰德贵为一国之君供养给僧人们的物品,也不过就是衣服和鞋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养完毕之后辩论就要正式开始了。

《那先比丘经》里面记载了50多个问题,但是我们不会全部都给大家来说,那样就太长了。摘出几段比较重要,比较有意思的一些问题,来介绍。

米兰德国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当初把耶和罗问倒的那个问题,您为什么要出家当比丘呢?来者不善,那先是如何回答的吗?他说:我们为了想要抛开世间的种种爱欲和烦恼,不再经受一世一世轮回的痛苦,想要求得真正的大道,所以才做沙门。米兰德又问:僧人都是因为这个才出家的吗?哪先说,那倒也不一定,其中有的人是因为欠了债,无力偿还,为了逃避债务而做了沙门,有的人 是畏惧官府的追捕而做了沙门,有的人是因为贫穷活不下去了才做的沙门。我刚才所说的那个出家原因,是我认为的成为僧人的正确原因。至于心念没有入道,但却也做了沙门的那些人,我也没提他们罢了。

国王说:说的好,我明白了。那先的回答,就比耶和罗因为想要获得福报而出家的那个解释要好很多。因为获得福报只是修行的一个副产品,他不能是目的,而僧人所谓的出家,并不是单单指离开家庭,他指的是离开世俗社会的环境,在寺院这样一个更加清净的环境中去修行。因为我们所生活的世俗世界,带给我们很多的烦恼痛苦,但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爱欲的牵绊,而且通常意义上的快乐或者痛苦,其实都是修行的累赘。

所谓修行就是要破除这些障碍的缠绕,把那些让你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东西都放下,潜心的修习佛法,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证悟佛陀的真理,达到解脱的境界,只有那些因为各种各样其他的原因而出家的人,他们虽然第一步走的不是那么的正,但是如果他们能借着这个机缘,不把佛门当成一个简单的避难所,而是把寺院当成淬炼自己的思想和改变自己行为的新平台,那么他们也同样能够穿过烦恼的沙海,真正的走入不二法门。我觉得这才不负沙门二字。

第一个问题回答完了,紧接着米兰德又抛出了两个问题,他问道:人死之后还会轮回再生吗?那先说,人如果有恩爱或者贪欲的话,便摆脱不了轮回,后世便会再次投胎为人,如果摆脱了恩爱贪欲的话,后世便不再投胎轮回了。

国王追问道:你说怎么才能不在轮回呢?那先说,人只要心心念善的正法,并引及智慧以及其他的善事,凭借这些功德的力量,后世便可以不再轮回了。接着那先的回答,米兰德又问道,您说一个人一心一意,与善的正法上面,和您所说的正念智慧,这二个之间有什么不同吗?那先说:这二者之间的本质意义是不太一样的。您见过秋天农民割麦子的样子吗?国王说我见过。那先说,割麦子的人,左手抓住麦苗,右手用镰刀收割,正念与智慧就好像左右手一样,二者配合就能锻炼爱欲和贪浊。国王说:说得好说得对。刚才您还说了一个要做其他的善事,这个又包括什么呢?那先说,所谓诚信证法,孝顺,不断精进,以善为念,心思专一,具有智慧等等这些都是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信正法,远离五恶

国王问:那你能给我挨个解释一下吗?现在问您,您说的诚信证法是指什么呢?那先讲到,诚信正法就是对三宝没有猜疑。诚信是指的虔诚的信仰。是说你要相信有佛,相信有佛法,相信有清净的比丘僧。
相信有阿罗汉道的境界存在,相信有今生后世的轮回报应,相信孝敬父母之道,相信作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相信以上这些观点之后,心地就会变得清净,就会远离五恶。

米兰德接着问:五恶又是什么呢?

那先说:第一恶就是贪欲,放纵自己的欲望,第二就是嗔恚愤怒,第三是懒惰贪睡,第四是沉湎于歌舞音乐之中,第五是怀疑他人。不远离五恶,心就不得安定,远离了五恶,心就能清净,比如说当年遮伽越王,他的车马以及随从一起渡河,就让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渡河之后,遮伽越王口渴了,想要喝水,河水已经浑浊不能喝,不过国王随身带有使水变轻的宝珠,他把宝珠往水里一放,水就澄明清净了。因为它还能够有清净的水喝了。人心中有五恶干扰,就如同活水一般,佛的众弟子们证得了超脱生死的大道,这些人心,获得了清净,就像有宝珠能使水变清一样,与此同时,人心若能去诸恶,诚信清净,人的心就会像明月一样的宝珠一般,光华耀世。

国王说,你说的对,我听懂了。紧接着又问那先,刚才您说了要诚信证法,那我们该如何增进如何巩固心中的信仰呢?那先说道,佛弟子们见到同辈中人,有人通过修行,而使他的心得到清净解脱,其中有人得了须陀洹果,有人得了斯陀含果,有人得阿那含果,有人得阿罗汉果,因此就会生出效仿和学习之心,不断的修行,以便自己也可以超度世间之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比如说山上下大雨,导致山间的小河变的水势浩大,这个河边准备过河的人,因为不知道水的深浅,所以都不敢贸然渡河,这时候假如有一个人啊,他远道而来,他特别善于观察水流,一看就知道和得到宽广度以及深浅度,这时假设有个人远道而来,特别善于观察水流,一看就知道河流的宽广度和深浅度,并且凭着自己的本事可以入水渡河。于是就挑了一条线路渡了过去,两边的人群便可以跟随他渡水的路线,趟过河流。

有诚信的佛弟子也是这样,所以佛经上说,人如果有了诚信之心,就有可能自己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世间的人如果能够自我控制,就能够制止五恶这样的欲望,人们如果能知道自己的身躯就是苦恼的根源并能够自我解脱,世间所有的人都必须先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够成就自己的德行

国王说:善哉善哉,您说的非常对。米兰德问完了什么是诚信证法,接下来就要问那先什么叫孝顺?那个时候的孝顺和今天中国人说的这个孝顺父母的那个意思不太一样,它主要指的是孝顺,慈悲。这个问题就引出了佛教里面重要的37种修行法门和修行方式,那么这些法门和方式都是什么呢?下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