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似乎所有高校、科研机构都热衷于发表SCI论文,无论是在研究生毕业、招聘、评优评奖和评职称上面,往往会以SCI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很多在本领域上非常优秀、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缺少SCI论文支撑从而失去很多好的就业岗位的机会。

那么发表一篇SCI论文有多难,相信有读研经历的朋友会知道

论文=文献调研+论文写作+论文修改+投稿

论文写作=想法+实验

要求:专业+英语+科研工具+时间

通常情况下,硕士研究生能够独立自主发表一篇SCI论是非常不错的。很多毕业生表示都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晚,差点弄出抑郁症。特别对于需要做实验的同学来说,有的实验室需要连续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简直要崩溃。而有时候自己碰到不好的导师自己写的论文第一作者还不是自己,是不是很失望?

发表SCI论文那么难为什么还有这种要求呢?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 本科在读(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

  • 毕业生(找工作需求)

  • 保研推研生(找工作需求)

  • 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需要发两篇核心论文。

  • 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期刊。

  • 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期刊,两篇省级期刊,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期刊发表几篇。

对于学术圈来说,不得不承认,发表论文是一种客观需要。它就是一把金钥匙,代表着你的学术水平和个人价值。你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最终都会量化,成为你的标签,写入你的简历。今后凡是申请职位、职称晋升,还是申报科研项目、申请科研经费,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都在这当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你精品论文越多,你就相当于是学术界的富豪,走到哪里都是抬着头的;论文越少,你就举步维艰,或在科研圈永久无名。

  • 案例一:某刚毕业的博士生想去某知名高校任职,因为刚毕业,没有太多的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读博期间没有发表很多SCI论文,而更多的是企业和科研机构去实习。就业的时候失去了名牌大学的岗位,去了一个二线城市普通高校,于是专研发表SCI论。终于在某一年成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引起了国内整个领域的轰动,第二学期转身前往知名大学任职。这是真实的案例,来自某高校。

那么对于现在这种状况,看看我们的院士怎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科研成果要是重视转化,中国会发展的很快

  • 一辈发表论文,这种思想而且往往所谓的基础研究就停留在发表论文了,我并不同意;

  • 哪怕搞基础研究的人,他也应该回头看一看,一天到晚搞机制,永远搞不完;

  • 你光是注意出高水平文章,没有转化不行;

  • 有一个专利比一篇论文值钱得多,就是转化;

  • 完全用大学的竞争力这些我们不要去跟,我们不要人家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

  • 我们要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要是很重视转化了中国会发展的非常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以SCI论英雄的学术研究,其欺骗性已开始暴露

“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怎样严重的影响?

  • 科技人才价值观被扭曲

  • “紧跟”与照搬“国际前沿”学术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与模式之中

  • 科研有机体(科研院所)普遍“超重”,内部组织涣散,缺乏创新活力

  • 脱离实际,离开国家需求

  • 专注的科学研究精神正在丧失,学术带头人整年疲于奔命

  • 科学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损害

  • “论文挂帅”已形成了庞大的价值网络

  • 我国科技界的人才选拔与资金投向是否受到SCI的间接支配?

  • 论文已经成为部分科教管理者手中的权力与“武器”

  • 我们为何遗忘了“敬业与忠诚”:科学家精神的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

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体制的盲区

存在问题:基础研究浮躁;文章数数;项目数钱;“帽子”游戏;“洋”“土”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指鹿为马;重引进,轻培养;急功近利;“计划经济”科研;“好大喜功”,分不清工程建设和科技成果。

针对这些问题,武向平院士表示:科技评价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 『缺少文化自信之评价标准』

  • 『缺少文化自信之人才“帽子”』

  • 『缺少文化自信之项目考评』

  • 『缺少文化自信之科学语言』

准对以上问题,武向平院士表示:须树立文化自信之坚定信仰。

这些为国为民的院士不计个人得失勇敢批判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尊敬。

日本:五十年三十个诺贝尔奖。(现在已经完成了19个),做了什么?

  • 1、 对人才的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全民的读书风气;

  • 2、 对人才的尊重,把人才当成明星。(在日元上 印有知名科学家);

  • 3、 注重孩子的培养。让孩子对大自然和事物保持好奇心,注重孩子在团队协作、以及兴趣的培养;

  • 4、 对科研的投入。日本对科研的投入高于美国;

  • 5、 匠人精神。日本人做事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正是这种精神,使日本的发展不亚于任何发达国家。

反观我们自己,过于浮躁,过于功利等不良因素,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须勿计个人得失,方能做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