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中国银行研究院 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叶银丹

2019年末,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快速席卷我国其他地区,呈现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本次疫情将冲击短期经济运行,但从长期看,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企稳和转型升级的趋势。同时,本次疫情将给金融市场带来短期扰动,对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要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应对疫情方面,综合施策,最大化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影响。

疫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短期冲击,但不改长期向好趋势

结合2003年“非典”经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往往是一次性的。本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短期看,疫情将使得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从长期看,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企稳和转型升级的趋势,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集中在2020年一季度,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

结合“非典”时期的情况,2003年各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可见“非典”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003年二季度。据估算,“非典”对2003年二季度经济增速的拖累约为1.45个百分点。此外,由2019年各地GDP数据可知,此次疫情中心湖北省和武汉市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分别为4.3%和1.6%,远低于2003年疫情中心广东省(11.5%)和北京市(3.6%)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因此,预计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2020年一季度。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是受疫情影响的主要行业,但疫情结束后将较快恢复。2003年“非典”时期,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均受到重创,但在疫情过后均快速恢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02年四季度的9.1%下滑至2003年二季度的2.3%,而后在三季度恢复至7.6%;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02年四季度的12.3%下滑至2003年二季度的7.4%,而后在三季度快速回升至16.9%。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假期,因此,其对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的打击将比“非典”时期更大。2020年春运前30日(1月10日至2月8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和民航累计共发送旅客13.52亿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40%。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10050亿元,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而2020年春节,各类聚餐宴席和大型文娱活动被取消,大量餐馆和主要景点停止营业,这将显著影响餐饮零售和旅游市场。

需求方面,疫情主要冲击消费,对出口和投资影响可控

短期内消费增速将大幅下降,但中长期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升级趋势不变。因疫情防控需要,居民减少外出大幅抑制其当前的消费需求,短期内消费增速将大幅放缓甚至腰斩。但这部分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得到有效释放。以“非典”为例,2003年4-6月正值“非典”疫情高峰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7.7%、4.3%和8.3%,分别较2002年同期放缓0.5、5和0.3个百分点。但7月疫情消退后,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大量释放,当月消费增速反弹至9.8%,比2002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此外,当前我国电商零售发达,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7%。待物流逐步恢复后,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可能小于2003年情形。

疫情对我国出口贸易冲击总体可控。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工业企业春节停工延长、交通运输等相关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更加严格等因素将在短期内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交货能力,货物出口将有所缩减。但疫情好转后,随着企业复工和交通运输的恢复,出口企业的交货能力也将较快恢复。另一方面,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列入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但若未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列入PHEIC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有限。主要理由有三:其一,历史上美国、墨西哥、巴西等国也曾被列入PHEIC,但其当年的出口贸易并未受到较大影响。其二,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举措,强调不建议各国对中国旅行和贸易进行限制。因此,列入PHEIC与中国全国成为“疫区国”不能划等号。其三,PHEIC每3个月将进行评估,如果没有额外声明,PHEIC到期将自动失效,且如果疫情出现好转WHO可以随时撤销该认定。

疫情对基建投资影响有限,但需警惕其对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冲击。一是2020年1月财政部提前批复的新增1万亿专项债各地已紧锣密鼓发行,这将为基建投资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预计未来基建将继续作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稳定器”作用。二是制造业投资本身自2019年以来持续低迷,叠加当前疫情导致的企业开工延迟、成本负担较重、市场需求缩减等不利影响,制造业投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疫情致使地产开工延后和销售停滞,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大,预计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疫情短期推动CPI上涨和PPI回落,但长期对价格影响有限

疫情短期内推高CPI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企业春节后开工延期,导致居民消费品生产不足;二是部分地区交通封锁、物流中断,产生区域性供给不足;三是部分生活必须品和病毒预防、防护用品出现恐慌性抢购和囤货。未来随着疫情的稳定和消退,生产将逐渐恢复,恐慌性需求也将下降,CPI将逐步回落。工业品价格方面,受疫情影响,供需均有所下降,PPI将继续处于通缩区间,企业盈利压力持续增大。

疫情将给金融市场带来短期扰动,对金融机构造成负面影响

推高避险情绪,给金融市场带来短期扰动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多体现为冲击人们的未来预期、影响市场情绪,进而给金融市场带来扰动。我们认为,这种影响往往是短期的,金融市场的中长期走势仍取决于未来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股市方面,A股出现短期明显下跌,但持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股票市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往往较为迅速、敏感。从2003年SARS、2012年和2015年MERS等重大传染病对股市影响来看,基本为短期负面冲击(表1)。2003年“非典”时期,股市在疫情高峰期(4月至5月)才出现较明显回落,4月15日至25日期间下跌幅度达8.9%。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扩散速度更快,且信息传播速度也更快,A股受影响的时间也有所提前。在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3日),在疫情影响下股市已呈现下跌态势,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2.75%和3.52%。在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2月3日),股市更是出现了恐慌性杀跌,上证指数下跌超8%,震荡幅度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以维稳疫情冲击下的股票市场,自2月4日起上证指数呈缓慢回升态势。预计A股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持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后续走势仍需进一步观察,主要取决于疫情进一步发展情况、相关政策的推出与落实、经济基本面的运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表1:几种重大传染性疾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资料来源:CEIC,WIND,WHO,国泰君安,中国银行研究院

债市方面,债券收益率回落,但需警惕违约风险上升。结合2003年“非典”时期债市表现,在4月下旬至5月底疫情高峰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较为明显下行(从3.2% 降至2.8% 左右),伴随疫情消退,6月以后债券收益率又有所回升。在本次疫情爆发并扩散的背景下,市场避险情绪升温,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债市利好,推动债券收益率回落。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2月3日),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从2.9932%降至2.8231%,此后呈低位波动态势。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或将加码等因素,预计未来债券收益率仍有一定下降空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当前我国企业杠杆率水平较高,债券违约事件频发,未来在旅游、住宿餐饮等受疫情影响明显的行业,企业偿债压力进一步加大,违约风险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汇市方面,人民币汇率承压,但出现大幅贬值的概率不大。本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引发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担忧,人民币将在短期承压。春节期间,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跌破“7”;2020年2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9768,春节后恢复交易的第一周人民币贬值约1.28%。但中长期来看,市场对人民币走势的认识愈发理性,预计人民币出现大幅贬值的概率不大。WHO宣布将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PHEIC之后,离岸人民币汇率并未出现明显贬值迹象,处于窄幅震荡范围内,显示了市场对我国未来疫情防控形势的信心较强。

商业银行不良率将有所上升,部分业务将受冲击

在电子化、网络化普及率明显提高的背景下,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金融业务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但其间接影响不可忽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影响和冲击反而要更为持久。

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款能力减弱,将可能导致后续银行不良率的上升。在疫情持续爆发、扩散过程中,部分城市“封城”、务工人员返城受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被打乱,营业收入和现金流减少甚至中断,但房租、工资等刚性费用仍需支付,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加大、盈利能力随之下降。此外,叠加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增速下行阶段,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较为严峻,本次疫情将进一步恶化大量企业境况,导致企业还款能力减弱,出现资金链紧张、断裂甚至无力还款的情况,一定程度将推高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将受到冲击。一是在疫情爆发、扩散期间,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将进一步削弱,冲击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此外,居民外出活动的减少,旅游、购车、购房等消费下降,也将减少相关贷款。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利润空间收窄,将导致企业存款少增,影响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且恰逢春节期间,居民手持现金较多,在外出减少情况下,现金暂时滞留家中。三是由于企业和居民活动受阻,银行在此期间难以开展新客户的拓展,且代理、承兑等部分中间业务被推迟。

影响国际资本对我信心,资本流入可能放缓

其一,疫情的爆发引起资本市场波动,短期内削弱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WHO将其列为PHEIC的相关表态,使得全球已经进入紧急状态。尤其是我国各省(市)区均出现了疫情病例,目前还处在病毒疫情爆发的关键时期,未来不确定性较大。这将影响外资流入中国股市、债市的信心和意愿,使得前期国际资本流入的趋势放缓甚至逆转。其二,疫情增加了中国市场的投资不确定性,导致外商直接投资下降。本次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在应急管理机制、治理体系以及相关机构效能担当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为国际社会部分敌对势力借此攻击我国的借口,进而可能会导致一些境外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

政策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还在蔓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未来疫情的发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仍需要持续跟踪。尽管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负面影响是短期冲击,不改变我国经济中长期稳中向好的局面。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本身困难较多,此次疫情影响与2003年“非典”影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宏观政策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2003年正值我国加入WTO红利期开启,且中美关系温和,我国经济正处在量的扩张期。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逆全球化浪潮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暂时缓和但仍存不确定性。第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2003年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红利释放,经济内生动力强大,抗风险能力较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经济本身下行压力明显,2019年底经济低位企稳但基础尚不牢固。面对疫情冲击,需要更加有力、有效的稳增长措施来应对。第三,宏观政策的发力空间不同。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偏高,远高于2003年水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M2和社融增速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等,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发力空间有限。2020年本身就是稳增长任务十分繁重的一年,此次疫情将2019年底出现的经济短暂回暖势头受挫。要减缓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民等等方面造成的压力,使经济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增长轨道,宏观政策应充分做足预案,灵活部署,及时应对。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加大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一是将赤字率提高至3%甚至以上水平,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一方面,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受到明显冲击将导致这些行业税收减少,叠加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财政增收难度将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地方财政补助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此外,疫情对经济造成短期冲击,需要稳增长政策加大力度。因此,可考虑提高赤字率至3%甚至以上水平,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保障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此外,当前需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待疫情结束后,继续以基建投资为抓手稳增长。

二是货币政策加码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降息、降准手段,引导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切实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我国仍有降准空间,结合疫情的影响以及经济本身存在的下行压力,建议适当增加2020年全年降准(或定向降准)次数或幅度,全年3-4次(1月已实施1次降准),并在春节过后尽早实施。加大调降MLF利率幅度,引导LPR利率下行,并进一步发挥LPR作用,推动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应对疫情方面,综合施策,最大化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影响

一是以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形式对重点受影响地区的地方财政进行补充。在此次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地方财政尤其是重灾区的地方财政在采购医疗物资、兜底患者医疗费等方面支出较大,建议视各地方财政实际情况,及时以专项债等形式对其进行一定的补充,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对重点受创行业和企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于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电影会展等短期内受疫情重创的行业,尤其是这些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建议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甚至直接对其进行补贴。例如,适当减免增值税,以亏损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盈利金额来降低所得税,降低社保、养老、医疗等缴费率,直接给予企业补贴等。此外,可鼓励商铺租户对受创较重的企业减免租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加强对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及地区的信贷倾斜。考虑到湖北省经济金融受疫情影响严重,且“封城”给当地带来的巨大损失,建议为湖北省发放较大数额再贷款,增强当地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鼓励并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行业,医疗卫生等防疫重点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可在相应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

四是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鼓励国开行、农发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区域和行业的信贷支持。

五是充分重视本次疫情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加大对城乡居民就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放在对农民工就业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上,以补贴、奖励、税收减免等方式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领域的中小企业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防止企业由于负担过重而出现疫情结束后大量裁员的情况。

六是加大对贫困人群的救助力度。本次疫情爆发及相关城市“封城”等措施造成了较多人民群众生活受损。考虑到疫情并未完全控制,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未来收入降低或失业的人群可能会继续扩大。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于贫困群体的救助力度,及时监测并救助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

本文转自《中国银行》,经授权转发,编辑:王晔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