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用的人工关节是金属头对聚乙烯的界面,这种界面会产生金属碎屑和聚乙烯碎屑,而这些碎屑会引起骨质的溶解,导致假体的松动。

现在的人工关节已经出现一些进展,例如金属头变成了陶瓷头,新一代陶瓷界面具有耐磨特点,不像金属那样有金属的碎屑,但有些人担心陶瓷比较脆,不过目前的陶瓷头也进入第四代,陶瓷的脆性得到了很好的改进。而聚乙烯的部分,现在也逐渐得到改变,换成高交联的聚乙烯,这种聚乙烯也很耐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目前的人工关节的股骨头直径增大了。以前常规的股骨头直径是28毫米,现在是32毫米,或者是36毫米。股骨头增大有什么好处?一方面是关节的稳定性比较好,不容易脱位,另一方面,它的受力也会比较好。

人工关节手术做得好(所谓做得好,就是假体的位置好、压配好,假体有很好的骨长),病人使用合理的话,20年的使用率可以达到85%到90%,甚至更好。

不同类型的人工关节价格不一样,是否越贵越好?

一般来说,陶瓷对陶瓷界面的人工关节价格最贵,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界面次之,而金属对聚乙烯界面人工关节最为便宜。但并不是价格越贵就最好。比较有共识的看法是,比较年轻病人选择陶对陶界面,或者陶对聚乙烯界面可能较为合适,如果高龄病人比如70岁以上可以选择金属对聚乙烯界面的关节。

但是,手术是否获得成功,是否可以长久使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关节的界面材料,很大程度还取决于手术者的手术技术是否符合要求、病变程度、术后使用情况、是否有并发症等多个因素。高价格的人工关节并不可以弥补手术技术的不足,相反,基于过硬手术技术的普通人工关节也可以长久使用。

做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应该如何保养好关节?

是否依然不能负重、不能坐矮凳或蹲下、不能上蹲厕(只能上坐厕)?

一般来说,虽然说很多医生都说病人在术后可以去进行各种类型运动,但实际上,因为这些人工关节都是无机材料,它不是生物体,没有新陈代谢,有使用就会有磨损,磨损了就是磨损了,不会自行修复。所以,尽管有很多报道说,病人做完手术可以进行滑雪、打冰球、打篮球、踢足球等等各种类型运动,但过度剧烈运动还是会加速关节的磨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也取决于个人的生活追求,也没有明确规定一定不可以做普通人平时日常参加的运动类型。至于上蹲厕的问题,因为目前有了大直径的股骨头,关节的稳定性比较好,理论上也可以下蹲。但作为医生,因为病人做了手术以后毕竟还是有局部损伤,还是存在关节脱位的风险,我们建议病人还是不要作太多的下蹲动作,尤其是术后早期和老年病人最好还是不要下蹲。当然,我们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多数病人都可以下蹲,只是我不太建议而已,因为谁也不知道具体病人下蹲的程度是怎么样,如果超越了极限范围,还是有一定的脱位风险。

因此,我们建议接受髋关节置换病人尽量不要下蹲,不要作盘腿动作。但像穿穿袜子,偶尔蹲下捡捡东西,对于大多数病人还是可以的,不过要注意,这些动作应该在术后比较长时间以后才做,例如3个月或半年,甚至一年以后才做,具体时间和功能活动范围由主刀医师结合手术情况和病人的具体情况作出建议。

如何判断手术是否成功?

有些患者术后走路仍有点跛脚或疼痛,是否说明手术不成功?手术成不成功,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来进行判断,通过影像学分析,例如X线照片或CT扫描,我们可以观察到关节假体的位置、角度、两下肢是否等长。

一般来说,髋关节跟膝关节不一样,髋关节置换后,假如影像学显示很好,效果通常也会好。但有些病人还是会感觉有些不舒服,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就算不做人工关节置换,只要开了刀,损伤了软组织,病人就有可能产生不舒服,所以,这个不舒服要看是什么样的不舒服?只要不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假体松动、假体下沉、脱位等,可以逐渐得到改善。

当然,确实也有一种情况,在术后早期,病人持续三个月、半年都会感觉非常不舒服,这很有可能跟手术技术有关,比如说可能是假体位置不太好,或没有打稳,但在检查时,由于手术后的时间还不长,影像学上可能还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实际上假体可能已存在松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动态观察,必要时进行CT检查可能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另外,人工髋关节手术虽然是成熟手术,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手术风险,例如感染、脱位、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不等长,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的评估和并发症防治、过硬的手术技术、合理康复等每个环节和细节都必须严格做好,手术成功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