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来勇气“逆行”?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两个字: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天,一封名为《致敬,我的英雄家长》信发在朋友圈里,感动着无数网友,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写信的是,进才中学北校德润风华中队辅导员“老方”,信中提到的“家长”是正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的浦南医院呼吸科主任——赵云峰,而他的爱人——仁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吴学玲,也一直奋战在医院一线,13岁的儿子只能寄托在朋友家。

像他们这样的逆行“夫妻档”还有很多。浦东医院的呼吸科包红主任从大年夜一直坚守至今,妻子主动请缨到医院的隔离病房去,儿子则在家承担了所有家务,成为有力后援团。

这么多医护人员前赴后继深入疫情重灾区,他们何来勇气“逆行”?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二个字:病人。

为上抗“疫”一线,13岁儿子寄托在朋友家

“赵云峰,吴学玲是我的学生赵韦綦的家长,在平日里,这只是普普通通的家长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作业和试卷的签名上,而今,他们,在突袭庚子年除夕抗击新冠状肺炎病毒的阻击战的战场上,把自己的名字签在阻击病毒的丰碑上。……”这,是这封致敬信的开头,也是这封致敬信的主人公。

赵云峰,浦南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他作为上海第一批紧急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作为浦东援鄂医疗专家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战斗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

浦南医院呼吸科赵云峰主任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为重症病人仔细查体。这也是上海医疗队在武汉第一例使用ECMO救治的病人。

大年三十,他第一个向浦南医院党委请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是党员,理应如此!”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有斩钉截铁的回答。

除夕夜,赵云峰刚从医院回到家,没吃上几口饭,就突然接到电话:半小时内赶到医院,乘机驰援武汉。殊不知,小年夜担任内科三值班的他为了呼吸科门诊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在大年三十顶替生病的同事连续坐诊了24小时。妻子吴学玲知道丈夫出征,放下手机,快速的跑去房间,找行李箱,翻箱倒柜,给丈夫出征准备行囊。没有语言上的交流,有的只是忙碌。赵主任只花了5分钟匆匆结束晚饭,也没来得及和家中的八旬老母亲告别,洗漱生活用品都没来得及准备,便踏上了援鄂的行程。

此时,身为仁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的妻子——吴学玲,手机中接受到一条新信息:“吴主任好,市卫健委需要报送市级医疗专家组,和院长商量后,已上报您为专家组成员,请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云峰主任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为病人做诊断。

赵主任去武汉的这些日子里,吴学玲医生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下午5-6点,回家后手机仍然24小时不关机,如果有疑似的病人,医院发来片子需要诊断,有时还会有紧急会诊。“其实,还是挺担心老赵的。”吴学玲告诉记者,因为赵云峰接触的都是重症病人,再加上,近50岁的他要熬夜班,这对本来就睡眠质量不是很好的他来说,更需要克服。

正如方老师在致敬信中所写: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焦点,收治重症患者最多地方。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神圣的地方,最伟大的医护们拯救生命的地方,也是让全国人民,医护的亲人们最关心的地方!

夫妻二人双双在一线,家里老人、孩子怎么办?为了战斗在抗“疫”的前线,赵云峰请自己的兄弟来照顾8旬老母,把读初一的儿子寄托在朋友家,成为“逆行者”,同时冲向集结号响起的抗疫前线。

元宵节傍晚,赵云峰远在800公里以外的武汉,和8旬老母视频,老母亲说: 云峰,妈妈想你了,你要做好防护,保重身体,安全回来!听到这些,赵云峰不禁热泪盈眶。“这是我到武汉来14天第一次流泪,确实很想妈妈!不能陪妈妈过元宵节、照顾她,心中很是愧疚,觉着对不起她!但是,自古忠孝难两全!”

元宵节,赵云峰主任和8旬老母亲视频。

采访中,赵云峰主任和他的爱人说的最多就是:“我们只是做了本职工作,没什么特别的。我们更需要感谢那些主动帮助我们的人。

元宵节,隔着“隔离区”相互守望

2月7日,元宵节。原本是团聚的日子,但是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却有好几对医生夫妻隔着一个“隔离区”,他们坚守一线抗“疫”,相互守望、相互支持。

从大年三十一直到现在,整整15天,浦东医院呼吸内科包红主任一直在坚守在一线,与疫情做斗争,为病人做诊断。

“国家需要,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 作为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组组长,包红信念坚定地告诉记者,2003年我是医院非典专家组组长,又是一名2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我主动请战到武汉。”

右边为包红主任穿上防护服准备为病人看病。

年三十的晚上,包医生是在抗疫一线——发热门诊度过的,年夜饭凑活着吃了医院食堂的工作餐。期间穿插给全院进行培训,包括培训外科。那天,有个襄阳来的16岁病人,到过武汉,因为发热来医院就诊。包医生穿好防护服给病人问诊,他发现这位病人第一天发烧,有咳嗽;第二天,退烧了,但咳嗽严重,有腹泻,因此高度怀疑。最后,经过检测,这位病人初一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二送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治疗。

近20天来,包医生时常凌晨1点才回到家,第二天6点就要从家出发。为何这么早起?他告诉记者,冬天,本来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就较多,他还要照顾其他呼吸道病人,所以早点去能多看一些病人。

打持久战,包医生做好了心理准备。大年三十、年初一、年初二在食堂买饭的时候,他特意买了白馒头,“因为怕买了肉馒头,放2-3天就坏了。”他说,只要能垫垫肚子,不饿着,就行了。“特殊时期,我们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包红医生最大的信念就是——将疫情控制到最低点,不要漏诊病人,造成社会的二次传播。

“随叫随到、时刻准备着、随时待命。”看到丈夫这么“拼”,妻子李清华——浦东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曾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一线工作,有着3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也主动请缨到院隔离病房。

这一干,就是连续干72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红主任的爱人——浦东医院神经内科李清华在隔离病房查阅病例记录。

连续3天3夜的工作令李清华感概万千,在隔离区接受隔离的她写下了感受:

——说句心里话,在隔离病房面对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时,要说不害怕是假的,害怕才是真的,担心自己被感染,也怕家人们担心。但在疫情面前,我们是战士,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奔赴我们的战场,守护生命,维护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在隔离病房工作人员来说,穿脱防护服花费时间不说,其中最不方便的是如厕,为了减少上厕的次数和困难,大家不敢喝水,往往十几个小时只喝一口水,吃一顿饭。戴上口罩帽子、穿上防护服、再戴上护目镜和面罩后,雾气很大,双眼模糊根本看不清,真的就象《像风像雾又像雨》电视剧名字那样。尤其是要采血,疲人的静脉看不清,戴上手套触摸静脉无感觉,要抽到血真的不容易,确实体现了我们护士妹妹们高超的技术。

正如方老师在致敬信中所写:用一名医者的仁心,用一面共产党员的旗帜,用一个勇士的斗志,把大爱书写在打赢抗“疫”战的千秋史册上。

他们如此全力以赴,是因为他们理解什么叫医生。更懂得,什么叫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