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家网

作者:胡菲菲

17年前,一场非典,让钟南山一战成名;

17年后,一场病毒,让他再次成为“国民”偶像。

这一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因为钟南山院士的及时出现,给群众指明了方向,吃了一颗定心丸。

《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钟南山先生:“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危险面前,他语重心长的告诉所有人“宅在家里,不要串门”,“尽量不要前往武汉”,自己却连夜只身前往武汉一线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

他才是真正的“国民偶像”、“民族脊梁”

他知道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他和自己的团队赶往一个又一个的地方调研、研究,在车上明明可以休息一下,但他却把时间留给记者,就为了告诉大家准确的消息:

1月18日,84岁钟南山赶赴武汉最前线;

1月20日:武汉肺炎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存在人传人。同时建议大家,原则上不出不进武汉。一定要戴口罩,但不一定是N95。他还给大家示范如何正确的佩戴口罩。

1月21日,他参加广东省首场疫情发布会,要防止出现超级传播者。

1月24日,他上任疫情应急科研攻关组长,除夕那天依旧坚守在疫情的最前线。

1月25日:已有几种药物准备用于新冠肺炎临床治疗。

1月28日:10到14天的潜伏期过去了,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不会因为春运返程出现大传染,但排查的措施不能停。他眼含泪光,称武汉原本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一定能攻克难关。

1月29日,他参加广东省危重患者的远程会诊;

1月30日,他在广州会见“病毒猎手”利普金教授;

1月31日,他再赴北京参加疫情座谈会;

2月1日,他为广州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送行;

……

在疫情发生的10多天里,当我们宅在家里吃着瓜子,追着剧的时候,84岁的钟南山马不停蹄的奔波着。

在这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钦佩的人啊。

他知道他的话能让很多人安心,所以他的每一句铿锵有力,坚定不移。

当年非典时期,很多人都说他一战成名,但他却说,“我不需要这样的成名方式”。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深深的融入到他的血液里,他敢说,是因为他知道,那是真话,公众有知道真相的权利。

他只要问心无愧

当年的“非典”时期,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的话,可能后果不敢想象。当年关于“非典”的治疗,出现过两种声音:北京的专家表示,“非典”的病原基本可以确定是衣原体;但钟南山却认为,“非典”的根源是一种病毒。

在以信誉为重的医学界,以一己之力对抗多数专家,坚持自己的观点,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胆量和气魄呢?

因为一旦失败,他会成为众矢之的。

但当时已经66岁的钟南山,极其勇敢地否定了这个观点。

“当事实和权威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当然首先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当时他站在父亲坟前很久,下定决心说真话。

“随后,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钟南山及其工作伙伴,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院士还曾经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这长达38小时的工作,让他第一次高烧带病。

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工作或是对外宣布病情,而是选择自己在家中的门口盯了颗钉子挂水。“如果这时候群众知道钟南山病了,大家会慌乱的“。

8天后,身体虚弱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看到主心骨回来了,大家都很振奋。尽管他连东西都拿不稳,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就往病房冲。

等着他的病人立刻就认出来:“尽管我意识模糊,我知道那是他,我的心在他面前,踏实了下来。”

其实,“行胜于言”。在非典时期的时候,他说,“把最严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

讲老实话、做老实人

钟南山从小出生在医学世家。

母亲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一辈子待人也温和善良。父亲钟世藩是有名的儿科专家,性子比钟南山更刚烈。

小时候的钟南山很调皮,把午餐费偷偷用来买零食,后来母亲发现了事情的不对,非要到学校问个清楚,无奈之下,他向母亲说出了实情,回到家本来一位父亲会大发雷霆,甚至有可能会打他一顿,父亲却很平静,“南山,你仔细想想,你这么骗我们对吗?”

钟南山回忆道,当时的那几句话,比打他一顿还让他难受和愧疚,这深深的刺激到了他。

他明白,这是父亲在告诉他,“要讲老实话、做老实人”。

父亲话虽少,但是却一直用行动影响着他,直到生命尽头之日,他都在为工作鞠躬尽瘁。

75岁高龄,还患有严重的眼疾,为了保护仅剩的一点视力,更好完成工作,硬是轮流捂着一只眼睛写作,最终著成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也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敢在2003年,错综错杂的情况下,敢于说出真相。

除了是一名医生之外,他原本是一个运动员。

上世纪60年代,钟南山在当时的全运会中打破400米栏记录,成为全国冠军。当时体队希望他留下,但经过慎重的思考,钟南山认为他的身材不够好,自己的体质达不到世界水平,考虑再三,就这样他放弃了体育生涯,重返医学领域,成为一介医学泰斗。

由于钟老一直坚持锻炼,当许久未在大众面前的他出现后,很多人难以想象,今天的他已经有83岁的高龄了。

鲜为人知的是,1996年,钟南山就已经成为广东省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因为多年兢兢业业的深入研究,才能在非典时期坚持自己的判断,才能有足够的底气,说出事情的真相。

非典之后,他还说过很多话,是吐槽、是纠正,都大快人心!因为他说出了多少人不敢说的话!

敢医敢言

心脏问题不大却被放5个支架

“某医院的一个心脏导管大夫为病人做冠状动脉照影,本来问题不大,但是最后给放了5个支架!”此前,据新华社报道,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痛批当前一些医院医生不讲医德、违规创收的恶劣行为。钟南山院士的发言无疑是对“过度医疗”的一次深刻揭露。

“以前都是讲需求,现在就发现医改搞了这么多年,看病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果公立医院不姓公,再多的医保,都会被它吸过去,因为它没有来源。”钟南山继续说道,“为什么现在过度医疗这么多?有些过度医疗的情况,我看了以后都寒心,但有些实际情况是,过度医疗你不做的话,医院怎么活?”

医生只顾埋头开方,绝不抬头看药

钟南山所批评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不仅具有普通性,而且成为明规则。比如患者感冒,查一个血项、开点药就行,但很多医生却让做胸透、拍片子、输液,几块十几钱就治好的病,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更骇人的是,有家医院竟收费2万元!最典型的例子是治过敏,河南一位医生只开4片扑尔敏,四分钱就治愈,但一些医生却开一堆新药贵药,动辄几十元上百元。

这样奇葩的例子还很多,据某医院内部人士爆料,有病人便秘,医生开泻药,吃的腹泻了又开止泻药,更要命的是泻药没停又吃上止泻药;还有的药一药两名或多名,医生只顾埋头开方,绝不抬头看药,结果一起下到医嘱里……这样的医生“坐堂”,岂不是活活要把好人弄病,病人弄残?

公立医院追求利润,跟开超市一样

钟南山说,公立医院应该是公益性的,但现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收入80%以上是靠医院创收。一些公立医院过度追求利润,跟开超市一样,不断增加连锁机构。一些公立医院院长之间互相攀比营业额,而不是比发展了什么新技术;彼此以创收高低论英雄,而不是看攻克了什么疑难杂症。

“当公立医院对医生的激励来自对病人的收益,当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纯粹变成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那么这种市场化导向必然会对医德形成挑战,一些乱开药、乱检查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钟南山说。

医院逐利,过度医疗就是谋财害命

“当公立医院对医生的激励来自对病人的收益,当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纯粹变成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那么这种市场化导向必然会对医德形成挑战,一些乱开药、乱检查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钟南山说。

靠卖药创收必然导致医院的逐利行为,也必然导致过度医疗,最终必然导致医德缺失或沦丧。这是一个传导效应,一个质变链环,现在的医患纠纷如此之多,其中很大原因与此有关。如果说一味逐利是市场行径,那么过度医疗就是谋财害命。

医院如果总想着创收,就没了创新

钟南山还犀利的指出,在目前的机制下,医院希望病人越多越好,越重越有经济效益,出现过度用药过度医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钟南山认为出现了全国住院量从2005年的7000多万元猛增到了2015年的2.1亿!

钟南山还认为,医院创收还影响到医疗创新。举个例子,某医院胸外科进行麻醉及手术的创新,与传统方法比较起来便宜了许多。但这样医院的收入一下就减少了,医院用于机理医生创新的奖励、工资都随之减少,创新丧失了激励性举措。所以,鼓励医务人员创新,还是需要打破医院、医生需靠创收才能生存的桎梏。

10块钱的药,卖给病人115块钱

对于目前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钟南山表示,这是降低患者负担的一个手段,但降低药价不能只依靠取消医院加成。

他介绍说,实际上在医院环节,顶多只加15%。他以自己调查过的一款治疗消化系统溃疡的仿制药为例,出厂价格仅仅为10块钱,但经过多级分销之后,卖给病人已经变成了115块钱。他认为,这才是药价虚高的重要因素,应该减少中间环节。

这次疫情,我们应该向钟南山院士致敬,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因为你们大公无私、没日没夜的付出,拯救了那么多命悬一线感染的病人。

我们敬畏生命,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

我们相信在春暖花开之际,病毒终将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