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牵动着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

截至2月3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438例,重症病例2788例,累计死亡病例425例。

引发疫情的幕后真凶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2003年引发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同属一类。这类病毒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身上,把它们引到人身上的祸源,跟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乱杀、乱吃野生动物有直接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野生动物和病毒之间的联系,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受访专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陆军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 陈建华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感控办主任 邹新春

本文记者丨李爽

本报驻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特约记者伍铎克 陶短房 柳玉鹏 李珍

本文编辑丨徐文婷 张宇

疫情当前,还有人顶风吃野味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中,最早发现的病例都和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调查发现,该市场存在多家野生动物交易商铺,公开售卖竹鼠、狗狸獾、果子狸等几十种野生动物。

图为网传华南海鲜市场野味售价表

就在全国人民共抗疫情,呼吁禁食野生动物之际,竟还有不少人在顶风作案:

1月23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福田监管局执法人员检查发现深圳市福田区辉记酒楼的菜牌内显示在售蛇类食品,酒楼厨房内正在加工的蛇类肉品37斤,当事人无法提供合法证明文件,已依法查扣并立案调查。

1月28日,湖北咸宁查处一个地下非法野生动物经销点,现场依法收缴麂活体1只、死体1只、皮9张,鼬獾活体1只,黄鼠狼皮1张;

1月29日,在广州一农贸市场里,依然有人偷偷出售竹鼠、山鸡、蛇等野生动物。

1月31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场稽查局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宝安监管局突击检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新九龙餐厅,查获用蛇泡制的自泡酒“饭铲头酒”一瓶,当事人涉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制品,当场依法扣押当事人经营的上述蛇泡酒并立案调查。

1月31日,位于南澳街道海港路42、44号的深圳市大鹏新区名顺海鲜档海鲜池摆放有2只鲎(音[hòu]),属于广东省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目前已立案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计显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共破获非法猎捕珍贵野生动物、非法狩猎19起。

全球300种哺乳动物濒临灭绝

近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疫情发生之后,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搜索和关注度达到了历史峰值,野生动物的危害、野生动物有哪些、蝙蝠携带的病毒等问题成为网民搜索野生动物时最关注的内容。

尽管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一直呼吁大家要保护野生动物,但肆意捕食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俄罗斯

仅在2017年,俄罗斯监管部门就发现超过3万条出售野生动物的在线广告。

英国

英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2019年,在港口、机场和邮寄包裹中查获野生动物肉总量高达1149公斤。

加拿大

加拿大每年捕杀海豹35万头左右,约有1万多户渔民以捕杀海豹为生。

日本

日本无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每年都会捕获大量鲸鱼,遭到世界各国和许多自然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指出,由于人类滥捕滥食,中华鲟、果子狸、穿山甲、苏眉鱼、高原鱼类、野生鲍鱼等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大鲵(娃娃鱼)、野生海参、野生蛙类、野生鸟类、麂、麝、蛤蚧等物种种群数量急剧衰减。

同一原因,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wú](“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灭绝的几率非常高。

2018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指出,300种哺乳动物由于人类食用濒临灭绝,尤其是被过度捕捞的海洋生物。

中国人也是出了名的爱吃野生动物,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都可能变成“盘中餐”。

相关调查发现,国内有53种蛇被端上餐桌;由于无节制食用,亚洲90种淡水龟中3/4受到生存威胁;过去10年,超过100万只野生穿山甲被猎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陆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野生动物同自然界其他生物组成复杂的食物链,一环扣一环,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整个生态就会失调。

野生动物,多种病原体的存储器

野生动物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存储器和放大器,其携带的病毒还可寄生在细菌、寄生虫上,因它而导致的感染,有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

任意捕杀食用野生动物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灾难。以下动物尤其需要警惕:

蝙蝠可携带100多种病毒,传播病毒能力很强

研究发现,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中华菊头蝠,且之前多种传染病流行都和蝙蝠有关。

比如,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也是中华菊头蝠,中间宿主是果子狸,病毒通过蝙蝠传给果子狸,人吃果子狸后感染得病。

2002~2003年,“非典”在我国广东首次暴发,5个月内传播到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造成8000多人感染,近800人死亡。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埃博拉病毒的播散,也是类似过程。

老鼠可能携带耶尔森菌,引发鼠疫

病菌可以通过跳蚤传染给人和动物,人类若剥食染疫鼠类或动物,都可能感染鼠疫。比如,2019年11月,内蒙古有人因给死野兔剥皮而感染鼠疫。

据统计,全球死于鼠疫者高达数千万。

穿山甲和野生蛇等野生动物携带多种寄生虫

穿山甲携带弓形虫、肺吸虫、绦虫、旋毛虫等,可损伤肠道,引发心肌炎、肺炎、肝炎等严重并发症。

野生蛇携带舌形虫、广州管圆线虫、隐孢子虫等,可导致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等,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野猪、野兔、浣熊、刺猬等野生动物也可能携带多种寄生虫,给人类带来致命威胁。

专家表示,自然界中,有些野生动物长期携带某种病毒而不发病,这些病毒本来可以和我们相安无事,但就是因为人类贪图口腹之欲,滥杀乱吃野生动物,使得这些病毒危害人类健康。

如今,交通十分便利,一个地区暴发传染病,可能迅速播散至全球,因此禁食野生动物绝对是个世界话题。

野生动物的营养没特殊之处

为何人类经历那么多惨痛教训,至今仍有人对吃野生动物如此热衷呢?

我国有使用野生动物入药、养生的传统。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王绪前教授表示,以穿山甲甲片为例,中医认为,其在活血化瘀和通经催乳方面,有一定药用价值。但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降低感染风险,现在已有其他药材替代。

即便作为药材,国家也有严格规定,用穿山甲制药的公司,每年要在林业部门备案申请,拿到正式批文才可生产。

吃野生动物的人可能存在两种心理

一是炫耀,一些食客以吃野生动物满足虚荣心,还有人将其当礼物送给他人,认为这样“有面子”“有排场”;

二是猎奇,对于未知,人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尤其是平时见不到的食物,总想着“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即使知道存在风险,也会贸然尝试。

野生动物口味不佳,营养价值没特殊之处

朱毅教授表示,野生动物肌肉纤维发达,肉质偏干偏柴,膻味腥味更重。相比之下,人类养殖的畜禽口感更好。

营养学家还曾把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相差无几。

吃野生动物不治病反“致病”

野生动物能“治病养生”的说法也没科学根据,反倒是“致病”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有些纯属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吃蝙蝠,是因为“蝠”与“福”和“富”谐音。

19名院士学者呼吁将禁食立法

1月23日,19名院士学者公开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建议全国人大紧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公共健康安全内容写入法条中,加大野生动物非法利用的处罚力度,把非法消费同样纳入管理和处罚范围。

上下滑动查看19位院士学者名单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 许智宏

中科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 方精云

中科院院士、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魏辅文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孟安明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所所长 周琪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赵进东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朱作言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朱玉贤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硏究员 方荣祥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种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 万建民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曹晓风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陈晓亚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谢道昕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 石正丽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主任 唐艳鸿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杨锐

厦门大学教授李振基,北京大学教授 吕植

在这方面,俄罗斯的做法值得借鉴,近日,普京总统签署了一项法律修正案,将捕食野生动物定为犯罪,包括对野生动物的非法猎杀、购买、销售和运输等。其中规定,通过网络非法交易某些动物的行为最高可被判处4年徒刑。

此次参与联名的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曾与其团队揭示出SARS病毒起源于蝙蝠中的病毒重组。她表示,要从源头去预防新发传染病其实很简单,就是离它远一点。我们要杜绝野生动物消费,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我们人类也要远离野生动物。

陆军表示,敬畏并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态文明进步的亮丽名片。

邹新春指出,捕食野生动物带给了我们太多惨痛的教训,人类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最后,专家们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就是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健康风险。希望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将此次危机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保护生态和公共安全的行动。▲